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三十九章 【开启贞观】(2/4)

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位贤相;然无迹可寻,徳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王(王珪)、魏(魏征)善诤谏而房、杜让其贤,英(英国公李绩,民间传说的徐茂功是也)、卫(卫国公李靖)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上面一段文言文,说的情真意切,中正公允,因此写下。

千古诤臣魏征魏征,字玄成,巨鹿人(今河北省事邢台市),魏征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估计吃饭是个大问题,但是魏征却没有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史载:落拓有大志。典型得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那种人,这种人是不为他周边的环境所融的,毕竟大家伙都是贫农,天天为了吃饭而奋斗,这时候偏跑出来一个整日喊着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很让人闹腾,更为重要的是白吃饭,不干活,而且每顿都不少吃。饭是要给那些有用的人的,有用人的典型特征就是用较少的投入(饭)获得最大的产出(粮食)。

魏征肯定不属于有用的人,要不说他是个废人,大家都是心情好,吃着白饭,受着白眼,魏征并没有什么不好意思,他认为这是应该的。他想自己和家里人的分工有所不同,自己负责努力读书,以后做官,而其他人是为了吃饭而弄粮食,虽然工作不同,同样值得尊敬。魏征很好的发挥了职业无高低,分工各不同理念。

他常说自己以后飞黄腾达了,一定好好报答家里人。被他这么一说,家里人还是投以了赞成的目光,然而好景不长,家里本来就穷,偏有赶上自然灾害。再也过不下去了,魏征想象了想,不能继续成为家中的拖累。也有可能是被家里人捻了出来。我们也不想要你的报答了,只要你现在不拖累我们。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报答。

经历了大的变故,很多最初的想法,都是会改变的。一生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变来变去,自己都无法知道,当初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然后离去……能够一直没有忘记最初理想。并且一直坚持努力去圆梦的人,无论成功与否都是值得尊敬的。

于是,魏征到了道观,当了一名道士,他希望自己有始有终,不要半途而废,太多的人怀疑自己,更要向他们证明,自己是对的。有梦想的人,并不一定全部走向伟大。但没有做过梦的人,是可悲的。

对于未来,魏征很忐忑。但是有一个信念一直支撑着他,不要可悲,只要还能坚持,就要挺着。在道观,并不像魏征想的那样轻松,他也要劳动,似乎比在家中干的活还多。

魏征就像一个奴隶,为道观的主人免费的干活,能得的唯一报酬就是一碗冷冷的饭。那些道观的主人。可以结婚、娶女人、生孩子、有自己的土地(当地主),和正常人家没有什么不同。

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不用向政府纳税(这个很优待)。闲暇的时候,魏征拼命的读书。一开始他什么书都读,涉猎广泛,后来,看见天下渐乱,群雄并起,魏征可以专意于阴阳家,纵横之术。张仪、苏秦都是魏征的偶像,魏征也想象着自己在乱世中游说诸侯,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只是不知道,家里人还好吗?不用问,魏征似乎可以猜到,这样的乱世,平民百姓想活下去几乎是一种奢望,虽然他们不理解我,但是我还是不愿意相信……读过书,有思想,有理想,魏征渐渐有了名气,常常有各地所谓的豪杰来拜访他,观主对他也客气多了,再不让他干重活、累活,因为那些豪杰,每次临走的时候都会留下不少的银子。

观主没有想到,魏征竟然是个摇钱罐子。刚刚有人赏识,魏征很兴奋,终于可以不用倒尿罐子了。一天,有个几面之缘的元宝藏起兵反隋,让人给魏征送了一封信,信上很简单,我什么时候,在哪里起义,你过来帮我吧。

看见杨广的所作所为,魏征早已经对隋朝死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