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六十九章 一代女皇(3/5)

打破的是传承的方式,更换的也只是传承的主体;由于传承的主体与大唐皇室有着密不可分的特殊关系,因而决定了大唐王朝所形成的基本格局并没有改变;

李氏皇子虽然被武皇暂时剥夺了继承权,但在大臣乃至天下人的心目中,他们作为王室的正统始终没有改变。

天下虽然最终认可武皇,但也只是将其作为大唐王朝之一代继承者,改周称制丝毫改变不了大唐一统江山。

因此,武氏王朝无论何等辉煌,武皇又是何等刚毅与自信,在其身后,李唐王朝的回归则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尽管武皇也曾有过让其武氏子弟传承的打算,以便“天下不以外姓为嗣”,但是,武氏子弟并没有表现出服众的才能,况且儿子与侄子孰轻孰重,武皇还是分得非常清楚,在朝臣意向一边倒的状况下,

她只能顺从天下,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顺水推舟,选择自己的儿子作为皇室的最终继承人。

事实也正如狄仁杰所料,就在狄仁杰等一些大臣积极劝并耐心等待武皇回心转意的时候,庐陵王李显被武皇秘密召回神都。

当时是,宰相吉顼通过武皇内侍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劝武皇召庐陵王李显回朝。

在此之前,同许多大臣一样,吉顼也曾多次以“子继母是正途、侄继姑世间无”建言武皇,在迟迟没有结果的情况下,他动用了武皇身边的亲信。

这时候的武皇已异常明白,把皇子李显从房州召回已是众望所归,她必须直接面对这一不可改变的现实。

于是,武皇以李显身体有恙为由,托言他人暗中将李显一家接回神都。

这时候,宰相狄仁杰却被蒙在鼓里。当他奉旨面君的时候,还在向武皇继续陈述召回庐陵王的种种理由,劝导武皇要不失时机,断然定夺。

武皇再次被他的真情和入情入理的言辞所感动,也庆幸自己在关键时候做出了最为明智的选择,那颗日渐衰老的心也多少得到丝丝安慰。

未等狄仁杰从劝的亢奋中醒悟过来。李显便被母皇从帏帐中招呼出来,变戏法般出现在狄仁杰面前。

这就是被武皇召回的庐陵王。那个当年充满傲气和自负的中宗皇帝!二十多年的骨肉分离,二十多年风云变幻。昔日的青年天子也已步入不惑之年。

在强势的母亲面前,他早已抹平了身上所有的棱角,也抚平了母子间所有的恩怨是非。

那张失去青春年华不再英俊的脸,表现出一种冰释前嫌的淡然和平静,平静得如一潭秋水。不平静的倒是狄仁杰。

虽然,召回庐陵王是在自己的意料之中,但是,一旦李显以这种方式真正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他又感到太突然。突然得如同做梦,以至于使他百感交集,老泪纵横。

于是,在那个春日的黄昏,母子之情、君臣之情,都以出乎寻常的方式交融在一起,如同严冬过后迎来的第一股暖流。

这股暖流,又以庐陵王李显出居龙门,接受百官迎往而温暖朝廷。吹沸天下。

一切都是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然而,热闹过后,武皇那里却又异常地平静下来。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武皇需要平静,也有更多的理由保持平静;她现在的行为,就是要让群臣明白。她是武周王朝的主宰者,而不是群臣呼唤的响应者。过去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

她知道。任何时候,她都必须牢牢掌握主动权,而不能被大臣所操纵,更不能被大臣牵着鼻子走。

更何况在庐陵王复立太子的前夕,她需要的就是群臣的期待和顾盼,也需要观察和考验群臣的耐心,还有等待和观察武氏子弟特别是皇室成员的态度和行为。

在立嗣的问题上,她有过太多的教训,稍有不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