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六八章 谁占了便宜?(1/3)

“苏杭熟,天下足”,字面意思理解,只要苏州和杭州大丰收,天下就能富足。

这句话有点夸张,但是却并非完全扯淡。

翻开三国地图,可以发现,苏州在这个时代的称呼为吴县,杭州的称呼为钱塘。恰巧,这个时代,这两个地方,都在孙策的统治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江东集团就不缺粮食。不是因为连年风不调,雨不顺,而是因为,“苏杭熟,天下足”这句话,在这个时代并不适用。

这句话首次出现于南宋初年,见于高斯得《耻堂存稿?宁国府劝农文》。

现代来看,我国长江以南的很多地区,土地肥沃,亩产量很大,而且可以一年种植两到三季。著名的水稻土就分布在南方的许多地区,这种土地非常适合种植水稻,南方的粮食产量占据全国大部分。但是,在南宋以前则不然。

南方雨水量大,导致土壤肥力流失严重,土壤中好容易积攒的一点腐殖质,很快就会被雨水冲刷而走。而且,植物所需要的氮磷钾肥料中,氮肥和钾肥是非常易溶于水的,土壤中的这两种肥料很容易流失。所以,经过无数年的雨水冲刷,南方土壤以贫瘠的红壤为主。红壤呈现弱酸性,不适于农作物生长。

因此,在南宋以前,南方土地的单位亩产量要低于北方。那段时期,中国粮食的主产区是在淮河流域、四川盆地等地区。南北宋交替之时,宋朝政权经历靖康之耻之后灭国,新建立的政权被女真人赶到南方,成立了南宋政权,定都于苏杭地区。北方淮河地区显得不再安全了,不得已,朝廷加大了对南方土地的开发力度,经过数百年的不断种植和改造,南方贫瘠的土壤才变为现在肥沃的水稻土。

所以,三国时代的江东集团,真的缺粮食!当田凡对孙权说出用茶叶换取两倍单位土地产出的粮食时,孙权再也平静不了了。

他的呼吸明显急促了许多,但是并没有失态。

半晌,他调整好情绪,断然摆手,沉声道:“不行,我要五倍的粮食,而且,是你们徐州的五亩!”

田凡毫不犹豫地摇头,道:“不可能!仲谋,你小子可真能漫天要价呀,五倍?还徐州的标准?你给我呀?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

孙权注视着田凡,道:“伯光大哥,我要五倍,其实你还有赚头,而且赚头很大!你想想,现在茶叶在徐州高层已经流传开来,有道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相信用不了多久,茶叶的价值就会飞涨,甚至有价无市。这种时候,你突然抛出大量茶叶,能赚多少倍?所以,我必须要五倍!”

田凡摇摇头,眼睛眨也不眨地看着孙权,道:“仲谋,亲兄弟也要明算账,实话告诉你,你说得,很对!”

孙权一愣,诧异地道:“那你为何不答应?”

田凡呵呵一笑,道:“道理很简单,其实就一句话,茶叶可有可无,可是粮食必须得有!人可以不喝茶,但不能不吃饭!我徐州的粮食产量你也知道,一亩能比得上你们两亩,甚至四亩。我让一步,你们江东种一亩茶叶,我用徐州两亩土地的粮食产量来换。也就是说,你种一亩的茶叶,能换回江东四亩甚至八亩土地产出的粮食,这么大的便宜,你还不满足?

“再说,万一你们江东人尝到了甜头,种上两百万亩土地的茶叶,你让我怎么办?我换还是不换?如果换,我们徐州一共才有多少土地?我们喝得了那么多茶叶吗?如果不换,不就伤害了我们兄弟的感情了吗?你说呢?”

微微一顿,他续道:“还有,茶叶适合在你们江东生长不错,可是具体的加工技术,需要我来提供。你们只有生茶,没有加工技术,能生产出什么东西?这个技术也不全是我的,大体思路是我的,具体研究出来的,是人家川中的氏族的,我能不经过他们同意,就把茶叶炒制的技术传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