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贤篇之季友(?—前644年)(4/7)
之故,酖叔牙,缢庆父,大义灭亲,诚非得已,今二子俱绝后,而臣独叨荣爵,受大邑,臣何颜见桓公于地下?”僖公曰:“二子造逆,封之得无**?”季友曰:“二子有逆心,无逆形,且其死非有刀锯之戮也,宜并建之,以明亲亲之谊。”僖公从之,乃以公孙敖继庆父之后,是为孟孙氏。庆父字仲,后人以字为氏,本曰仲孙,因讳庆父之恶,改为孟也。孟孙氏食采于成;以公孙兹继叔牙之后,是为叔孙氏,食采于郈。季友食采于费,加封以汶阳之田,是为季孙氏。于是季、孟、叔三家,鼎足而立,并执鲁政,谓之“三桓”。
是日,鲁南门无故自崩,识者以为高而忽倾,异日必有凌替之祸,兆已见矣。史官有诗云:
手文征异已褒功,孟叔如何亦并封?
乱世天心偏助逆,三家宗裔是桓公。
3封地
在费县城西北10公里处的上冶镇南,浚河西岸,有一座古城遗址,便是费阝国故城。故城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公里,周长6公里,面积约234平方公里。故城南半部土地平坦,是当年王府和市井所在地。随处可见一些古代瓦砾、陶片和砖块等。当地群众称此处为季王城。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厘公元年,以汶阳、封季友”。这座古城原是一个古老的东方姬姓封国的国都。《沂州志·藩封志》载:“费阝国,姬姓,伯爵,文武之后,春秋时去‘阝’为费。”后被鲁国吞并,成为鲁国大夫季孙氏,即季友的封邑。季友,春秋鲁桓公季子,即鲁桓公最小的儿子,鲁庄公弟,名友,号成季,故称季友,又称公孙友”。这就是季王城的来历。
故城北半部是一座起状的小岭,据传系当年统治者屯积兵马的地方。岭前有一眼古井。系春秋时季桓子所挖,季恒子,即季平子之子。古井遗址旁立有东西两幢清代石碑,东边一幢系乾隆甲申冬月费县知事骆大俊所立,上刻“季桓子井”;西边一幢是嘉庆戊辰九月二十八日督粮道孙星衍和费县知县郭志清同立,碑文系“季桓子得羊贲羊出井”隶书,古朴典雅。据考该古井系季友的六世孙季孙斯,即季桓子所挖。相传掘此井时,挖出一怪物。羊不象羊,狗不象狗,当时谁也不识是何物,季桓子便去请教孔子,孔子说这叫羊贲羊。据《国语·鲁下》记载:“丘闻之,木石之怪曰夔、蝄蜽;水之怪曰龙、罔象;土之怪曰羊贲羊。”此怪物便叫羊贲羊。羊,古书亦记作土贲羊,或作羊。唐杨盈川集四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碑:“季桓子羊之井,推木石之祯祥。”
古遗址偏北,东西横亘一片丘陵,将古遗址分为大小两块。南部地片较大,宽阔平坦;北部高低起伏,当地群众一般习惯地称故城北部为兵马城。这里北眺蒙山,巍峨峻峭,逶迤起伏;东望浚河,碧波荡漾,滔滔北去;四周古城墙遗迹蜿蜒于岭边河旁,气势十分壮观,2600多年前,鲁国风云人物季友曾在这里执掌大权,左右鲁国局势。
季孙氏生活在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他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为了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他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争取了民众,扩大了土地。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他为了壮大自己,励精图治,‘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节约财力用以招揽人才。所以,他拥有大量私田和大批依附他的民众,并拥有私人武装‘甲七千‘,即7000多人的私家武装,其力量超过了当时鲁国国君。于是,他联合叔孙氏、孟孙氏与以国君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公室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因他们同属鲁桓公之后,历史上通称‘三桓‘。鲁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他增置中军,使鲁国旧有二军变为三军,便三家(孟孙、叔孙、季孙)各征其一,三分公室,并拥立鲁昭公。昭公5年(公元前537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