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贤篇之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6/8)
特别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这些修养包括忠、孝、信、义、让等。他认为忠是一个人最美好的品德,忠的首要涵义是忠于国君:楚国的子囊在国君死后还不忘给他增加好名声,在自己将要死的时候不忘保卫祖国,他认为这就是忠;鬻拳曾用兵器威逼楚文王纳谏,自认犯了罪而砍断双脚,他认为这也是忠。对君王要忠,对父母就要孝。郑庄公因母亲帮助弟弟谋反,将母亲软禁起来发誓永不相见,颍考叔帮助郑庄公母子和解,左丘明对颍考叔大加赞叹,说他能爱自己的母亲,并且把这种爱也传递给庄公,是“纯孝”。信是君子的一个道德标准,它不仅表现在个人品德上,还体现在国家之间,如果国家之间的结盟不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即使结盟也没有任何意义。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除了讲信,还要讲义。卫大夫石砏大义灭亲,将参与叛乱的儿子正法,左丘明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纯臣”。让,就是谦让,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形成一种上下谦让的良好社会风气,那么这个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另外,君子还要从善不从恶,知道善不可以丢、恶不可以长,做到从善如流。对于那些践踏忠孝信义、品行恶劣的人,左丘明表示深恶痛绝。
左丘明认为国君也必须注重品德修养:国君要治理好国家,首先自己要贤明,做到秉正无私、心胸博大、知人善任;治理国家,还必须把德政和刑罚结合起来,用德政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纠正邪恶,这样百姓才能安居乐业、邪恶才能消除。
左丘明认为在军事上也同样要重视德和义的作用:主张战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就不要出师。这些准备包括:度德,即考虑自己的德能否争取到民众的拥护;量力,即正确估价敌我力量的对比;亲亲,即努力团结自己的亲人,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支持;征辞,即要有开战的充足理由;察有罪,即考察有罪过的征伐目标。除了第二条“量力”之外,其余四条都与德义有关。
“史学巨著,传世之作《左传》全书共十八万余字,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我国古代记述春秋时期周王室与各诸侯国历史事迹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事基本上以《春秋》记载的鲁国十二公为次序,但在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之后,又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的事件。这样全书按照鲁国国君的即位顺序,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前后记事长达二百五十九年。在《左传》中,左丘明记事以晋国最为详细,鲁国、楚国次之,郑国、齐国又次之,卫、宋、周、吴、秦、越、陈等国更次之。
《左传》是为解释《春秋》经而作的,它用大量的史实来疏证《春秋》。如《左传》对隐公元年夏五月《春秋》中“郑伯克段于鄢”一句的传释,生动而详细地叙述了郑庄公家族内部争权夺位的斗争。《左传》在用史实疏证《春秋》经文的同时,也兼释义法。同样如上面的例子,《左传》在中间插入一段“书曰”,就是解释《春秋》义法的。《左传》虽为解释《春秋》经而作,但与《春秋》经文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地方《春秋》有但《左传》没有,有的地方《左传》有而《春秋》没有。如文公十八年,《春秋》共记载九件事,其中有两件在《左传》中找不到。同一年,《左传》也记录了九件事,其中只有七件是解释《春秋》的。
《左传》记事相当详细,对历史事件一般都能做到首尾完整。此外,《左传》还吸收了其他史体的长处,把其他史体的史料按年代顺序组织进去,使编年体史书达到基本成熟的程度。所以,《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名副其实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不仅如此,在历史编纂上,《左传》还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它在编年记事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