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113韬光养晦(2/5)

,宗政博延只有六万人,怎么可能这么快攻进京城。”

二十二天的时间,在他的想象里,本来应该连一座城池都不可能攻下才是。而且,就算没有任何阻碍,简单地急行军,从北疆到京城也至少需要十三天的时间。

他的二十万大军,难道仅仅只能拖延九天的时间吗?

虽然他还没有举行登基大典,但站在下面的大臣谁也没有对他自称朕提出什么异议。支持他的人自然没意见,反对的人此时也觉得没必要去在意这些小节了,反正面前这位大概也不会在这个位子上待太久了。

温太傅的脸色也很是难看,他想过宗政博延的背后肯定有鼎元帝的支持。但是他却并不以为意,他认为,鼎元帝已经被软禁了起来,大部分人手也被他们控制住了,就算还有些隐秘的人手,也不可能影响得了大局。

可,事到如今,他却不得不承认自己错了,他小看了鼎元帝。一个做了几十年皇帝的人,就算年老昏聩,到底不是简单的人物。

但是,他还是想不通,宗政博延究竟是怎么这么快来到京城的。要知道,沿途那些城镇里,很大一部分都是太子的亲信亲自镇守的。这些人就算有一两个是卧底,总不可能所有人都是,为什么竟仿佛一点阻挡都没有便让宗政博延给闯了过去。

当初,宗政博延从北疆带了六万大军出发,此时到了京城仍然是六万大军,仿佛是一点都没有消耗一般。

而此时,不仅是他们在震惊,宗政博延一方的将士们也完全不敢相信他们就这么一路顺利地到了京城脚下。

一路上,他们好像就是赶路,然后到了一座城池外,如果是白天,就在城外列队站一站,如果是晚上,就直接安营扎寨。然后第二天一早,对方保准打开城门将他们迎接进去,态度还特别的好。

宗政博延侧头看了一眼慕筠溪,眼中闪过一抹温柔。

一开始决定起兵的时候,他和这些将士们想的一样,那就是一路打进京城。虽然他们的人数少,对上一群从没上过战场的内地兵,就算对方比他们多出三四倍也不是什么问题,更何况这些人还是分散开的,单独一个城池里驻守呕得并不比他们多。而他们手中还有更加厉害的武器,打败他们简直不要太容易。

但是,慕筠溪却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

他们要打赢确实不难,可他们要对敌的对象原本都是自己的同胞。况且这些普通的士兵也不是自愿与他们敌对,他们只是一群听命行事的无辜之人罢了。

最重要的是,战事一起,受苦受难最多的还是沿途的百姓。东陵刚安定下来几十年,整个国家刚刚焕发出新的活力,根本经不起这样一场战乱。

综上所述,慕筠溪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方为上上之策。

具体怎么办呢?

到了一座城池,大军在外面驻扎,慕筠溪和宗政博延带着暗卫们,依仗高超的轻功,从容地翻墙而过。

然后,依次造访城内做主的文武官员。

找到人,制住他们,掏出鼎元帝的密旨。愿意遵旨的就放了,坚决拥护太子的,那就抱歉了,谋反是死罪啊,所以都去死吧。

当然,并不是那人表示愿意遵旨他们就会放松警惕了。诈降的事,古来有之。这些投降的人,他们依旧会安排暗卫监视。

别说,还真被他们揪出了几个诈降的来。

本来,就算有这个计策,也不应该进展这么快。但慕筠溪从北蛮的事情上得到了启发,古人似乎都比较迷信。虽然东陵这边的信仰似乎没有北蛮那么坚定,但这种想法却是根深蒂固的。

遇到某些无法解释的事情,他们自动便会向神仙方面去想。

于是,慕筠溪很好的利用了那些反叛官员的剩余价值。

她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