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7 格尔木的历史(2/5)
蒙’古十旗,还有藏族五族统归都兰县管辖。
民国二十八年(1939)五月,在德令哈设通新设治局,和硕特西右中旗隶通新设治局。民国三十五年(1946)裁通新设治局。台吉乃等旗仍归都兰县辖。
1934年,居住在新疆阿尔泰地区的哈蒺克族群众因不堪忍爱新疆军阀盛世才的反动统治,奋起反抗失利后,开始由新疆向甘、青、新边界迁移,1936年哈族约4000户、30000人东逃,途中遭受盛世才军队的追击和轰炸,人畜伤亡很大,来到甘青地区后,生活很困难。1939年前后,格尔木一带也成了哈族常常流动居住的地方。青海军阀马步芳一开始利用回族和哈族信仰伊斯兰教这一关系,欺骗哈族,后来向哈族要款派差,大量勒索其牲畜和财产,又强拉壮丁修公路,使哈族生活更加贫困不堪。马步芳还挑拨民族关系,致使哈、‘蒙’、藏等民族间长期残杀掳掠,游牧于格尔木的‘蒙’古族被迫迁出本地,流落到诺木洪和甘肃北一带。哈萨克人民也过着长期游泳逃亡的苦难生活。
格尔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不久,活动在格尔木地区的主要是哈萨克族。1949年9月5日,青海省大部分地区解放。1950年8月,**青海省委派哈族代表哈里木等5人来到海西联系哈萨克族,争取解放。后住在尕斯一带的哈萨克族派哈木、尼哈买提到省里接洽,省政fu安排他们去北京参观学习。1951年,潜伏在哈族中的国民党残余分子、反革*匪特偷袭、伏击人民解放军。在他们的挑拨、威胁下,哈族人未及时获得解放。再次到处流‘浪’,过着‘穴’居野处的非人生活。1952年8月,甘、青、新三省共同派出代表全面开展了对哈族群众的政治争取工作,青海派出的代表哈木、尼哈买提等来到阿尔顿曲克(哈萨克语,意为“金‘色’的山峰”,即今格尔木市西郊,因地在今昆仑山北麓,故名),从昆仑山中召回205户群众。**都兰县委决定由当时担任都兰县副县长的哈木、县政fu副主席的尼哈买提在阿尔顿曲克代表政fu行使权力,从此格尔木正式解放。
1953年9月11日,西北行政委员会民族访问团来格尔木访问期间,宣布成立了阿尔顿曲克哈萨克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1954年7月15日召开了阿尔顿曲克自治区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从此正式成立了海西阿尔顿曲克哈萨克族自治区人民政fu。1956年3月1日成立了格尔木工作委员会(1959年10月23日**中央批准),为县级领导机构。1960年11月17日国*院全体会议第105次会议批准撤销格尔木工委,设立格尔木市。1966年3月27日改设格尔木县,1980年6月14日又改设市。
格尔木市坐标:94。89°,纬度36。42°。府距州府驻地 338千米,距省会西宁市710千米,格尔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市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海拔2780米。截至2010年,辖区总面积11。89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辖区面积最大的城市,市区建成面积27平方公里。
格尔木地质地貌格尔木市地处欧亚大陆中部,地貌复杂,地形南高北低,由西向东倾斜。昆仑山、唐古拉山横贯全境,山势高峻,气势磅礴。该市居世界屋脊,境内雪峰连绵,冰川广布,冰塔林立,河流,湖泊星罗棋布,为世界之最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峰海拔6549米,高峻‘挺’拔,雄伟壮丽,是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盆地地势平坦,沙丘起伏,绿洲陷显,盐湖、碱滩、沼泽众多,其中察尔汗盐湖是世界是最大的盐湖,号称“盐湖之王”。
格尔木市辖区属大陆高原气候,少雨、多风、干旱,冬季漫长寒冷,夏季凉爽短促,降雨量年平均仅41。5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日照时间长,年平均高达335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