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七零九章最后的封建(2/3)

,更是众望所归。

君权与社稷,不是一件东西,也不是一口饭,多吃一口,少吃一口影响不大。

看着全旭还依旧迟疑,袁枢躬身道:“王上,千年大族最忌讳地两个字就是“分家”。小到一家,大到一国,皆是此理!”

现在的袁枢自袁可立故去之后,朝廷赏了一个锦衣卫千户的官职,这让袁枢非常不满,不过,随着商国建立,全旭任命袁枢为国防部部长,也算是提携了袁枢。

看着全旭露出若有所思之策,他开始长篇大论的劝谏。

核心观点就一句话,天下苦明久矣,急须全旭力挽狂澜,匡复社稷,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而是亿兆生民的天下。

全旭不能因为崇祯擢升其于微末,便置江山社稷不顾。

原本,这只是想给崇祯安一个心,结果这场临时会议开着开着,楼就歪了。

说到封建这个核心问题,分封制度,千万不要任性,虽然同样是封建,周天下分封天下,使蛮荒之地成诸夏腹心;汉高祖封建,是使穷困之壤成无为治土。明太祖之封建,徒遗祸乱之源,难收治化之效。

封建地要义是为了使无力顾及地边疆蛮夷之地成为中国地腹心领地,本质上并不是为了酬劳功臣宠爱子侄。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中央集权的效率无疑远远高于封建诸侯,然则这个效率在到达了一个限度之后只会发生衰变,这个限度就是信息地传递距离。

历代王朝的兴衰,其实就是一部中央与地方的斗争史。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和乱世之所以会交替出现并乐此不疲地循环往复,根源就在于此。

中央集权的要义是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一旦有下级不肯服从上级,有地方不肯服从中央。就会被视为叛逆受到征讨。这也就导致了稍具规模的地方势力集团在形成之初就立刻将中央政权列为生死大敌,而不是将中央政权视为潜在靠山。

全旭把商王之位传给朱微媞所生的儿子全景亮,这个孩子现在不知道是不是聪慧,也不知道能不能平安长大,关键是全旭现的大儿子全景阳,已经出现了早慧的苗头,他在学校里以母亲汤作为假名,没有受到其他任何的关照。

事实上,年仅七岁的全景阳已经成了学校里的孩子王,有领袖的苗头,如果全旭执意把全景亮作为接班人,那么对于全景阳是不公平的,而且他已经表现出了过人的能力和聪明,只怕会引起商国的靖难之役。

要知道,朱老四小的时候就是大本堂的混世魔王,也是孩子王,朱允文各方面都很优秀,却比朱棣差了很多。

不知不觉中,全旭活着失去了自我。

一个富豪,可以任性把自己的公司和家产传给自己喜欢的儿子,然而这个家族式的企业,会在短短时间没落下去。随着全旭大量放权,采取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让以沈明泽为首的新兴资产阶级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他们不希望全旭回到封建的老路上。

至于沈明泽的其他私心,全旭纯当没有看到,也就是说,沈明泽和工业党已经像后世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一样,智能开始了进化。

因为全旭的开挂,商国不需要封建,就可以做到中央集权,比如说,远在张北发生的事情,通过电波,最多延迟半个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消息就可以传到全旭手中。

中枢就可以应对,就算吕宋爆发了叛乱,不等叛军冲州撞府,商国政务院就可以得到消息,通过电波的命令,可以命令南海舰队、东海舰队以及北海舰队快速平叛,如果叛乱的规模更大,在短短一个月内,商国本地六州可以动员一百五十万人。

全旭这次北伐中,这一百五十万只是充当运输队和基建工程人员,可是一旦把武器分发给他们,他们这一百五十万人,最多三个月就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