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七百二十章 百年树人(2/3)

从苏衡手中接过资料,李景看了一眼,轻轻摇了摇头:“老百姓为什么不愿把孩子送到学堂呢?老百姓是什么想法呢?

我记得前年的时候我下去视察,我曾经问过一些老百姓这个问题,你们猜老百姓是怎么说的?他们说只要孩子能识得几个字,懂点算学,以后不会被人骗到就行了。

我还问过一些当兵的家人,你们猜他们是怎么说的?他们说:‘学读书识字有什么用?我们家的孩子不识字,一样能拿枪上阵杀敌,一样能立功受赏,小孩子有读书识字那工夫还不如练好身板,将来送到军队当兵吃皇粮。’”

说到这里,李景长长叹了口气:“这是何等愚昧的想法啊!可是我能怎么解释?我能说当兵没出息?还是说种田不好?没法儿解释,也解释不通。

这两年我一直在想,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家愿意把孩子送到学堂读书呢?我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直到去年,有一次我跟皇上谈到封爵的事,我突然灵机一动,我可以把读书上学当成一种荣耀,让大家为之趋之若鹜。于是我就萌生了成立贵族学校的念头!

幼平兄刚才说我成立贵族学校对别的学子不公,没有做到一视同仁。这一点我承认,可我是不想一视同仁么?愿意上学读书的,全国各地的学堂都为他们敞开大‘门’,他们有的是读书的地方。

至于官宦人家和那些书香人家的子弟要想读书更不是问题,就算他们不上学堂,他们家也有的是人教孩子们读书,实际上咱们大明的读书人大部分都是这些人家出来的,真正的寒‘门’子弟读书的有几个?

大明的读书人有多少,礼部是能查到的,全国的学子,童生、禀生在各省府的学政司都有记录,伯应兄,你以前是礼部尚书,你来说说大明有多少读书人,这些人都是什么出身。”

袁枢点点头,看了众人一眼道:“具体的数字我记不大清楚,只能说一个大概的数字,大明的学子、童生、禀生还有举人和进士加一起大概是一百三十来万人。其中大多是官宦和书香‘门’第这样的人家,寒‘门’子弟只有不到两成。”

李景接道:“这些是在各省府学政那里记录在案的,还有些是没有记录的,比如说有一些学子从书院或学堂退学被学政除名的,还有一些连童生都考不中,最后放弃读书改行的,我们把这些读书人全加一起,我估计也就两百万人的样子吧?咱们多算一些,把那些读过几年‘私’塾的都算上,算三百万,这个数字应该够了吧?”

袁枢和黄道周忙道:“大明绝对没有三百万读书人。”

李景叹道:“是啊,连三百万人都没有,这里面还包括我这样连学堂都没有上过的半吊子读书人。”

袁枢闻言忙道:“大帅若说自己是半吊子读书人,那我们这些人何以自处?”

黄道周亦道:“是啊,大人得恩师节寰公教诲多年,怎能说自己是半吊子?”

李景笑道:“你们看我写的那两笔字,说我是读书人,谁肯信啊!”

黄道周忙道:“大人是成年以后学字,而且大人事务繁多,哪里时间练字?能写到这个水平已经非常不错了。”

李景摆摆手道:“你们就别替我说好听的了,我这两笔字拿出去都给恩师丢人。当年恩师为我写字难看,可不知骂了我多少次了。唉,如今就算想听他老人家骂都听不到了!”

听李景感怀恩师,袁枢等人顿时默不作声,大家都知道李景特别尊重袁可立,每次只要提到袁可立,李景必定要谈论一番袁可立的功绩,要缅怀很长一段时间。因此众人均知这时可万万不能接李景的话头,若是接上这个话题,李景一时半会儿是谈不到正题了。

果然,没人接李景的话头,李景长叹了一口气,终于收回心神。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