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4章 一曲(3/7)

以及缺失的酒具和茶具。

随即,一批看起来更机灵也跟更水灵的少女,被老鸨领了进来,将先前受到惊吓的少女们,全部换走。以免有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神不守舍,得罪了哪位官员,给牡丹阁和莲花班,带来无妄之灾。

趁着所有人都忙忙碌碌,无暇顾及自己这边的机会。韩青则拉着杨旭,不停地问东问西,转换后者的注意力。以免此人被气出病来,或者等会儿又耐不住撩拨,平白被人当枪使。

以他三十六岁的成熟心智,和上辈子被社会锻打出来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事,又是以有心算无心,应付个小年青杨旭,还不简单?几句话问过,就把杨旭的注意力,给转移到了大宋和辽国的边境上。

比起已经暂时选择蛰伏的夏州,辽国对大宋的威胁,显然更为严重。特别是自打去年大宋集举国之力伐夏,却铩羽而归之后,辽国大军,已经开始厉兵秣马,随时准备撕破北方防线,直扑汴梁。

好在此时大宋的北方,还有杨延昭和杨旭的祖父杨嗣二人在,辽军才始终找不到合适机会,大举入寇。

但是,小规模的冲突,却从没中断过。大宋边军,眼下只能做到四处堵窟窿防守,不让辽军深入宋境。却根本没力气反击,更甭提深入辽军境内,饮马高粱河畔。

“我一直怀疑,党项人和辽寇,暗中早有勾结。”忽然扭头向李德昭那边看了一眼,杨旭用很小的声音,向韩青抱怨。“李继迁选择服软,不过是为了修整兵马,以图来年。而辽国,则趁机在北方挑起战火,让我大宋无法两头兼顾,明知道李继迁老贼假意服软,实际却在暗地里养精蓄锐,也只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吞!”

“这两家即便勾结在一起,也不能将大宋怎么样。你且放宽心好了!”韩青的历史知识,早就还给了老师。却知道大辽比大宋亡得更早,笑着举起刚换的酒盏,低声开解。

看出杨旭余怒未消,想了想,他继续开解,“况且,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果人人都像你,明明只是个校尉,却要操枢密院的心,那朝廷岂不是乱了套?”

“这可不像是你说的话!”杨旭不敢赞同,立刻低声反驳,“且不说,朝堂上枢密院那帮老人,都早就没了锐气,只想要过一天算一天。我等身为将门之后,世受皇恩,岂能……”

“我原来是没出汴梁,不知道天下之大。”韩青可不想在这里跟他谈论朝政,赶紧笑着打断,“而现在,却发现,自己当初的确是把一切都想得太简单了。”

“你说什么?你是真心的?”杨旭越听,越觉得眼前的韩青,跟自己记忆里的韩青,对不上号。皱着眉头,继续反驳,“我记得你原来可是跟我说,朝堂衮衮诸公,皆……”

“我那时候,是井底之蛙!”唯恐身体前主人的胡言乱语,传到有心人耳朵里,韩青又赶紧笑着打断,“现在,是知今是而昨非。”

“嗯——”杨旭从皮囊上,找不到眼前的韩青,和自己记忆里的韩青,有任何差别。更是能清楚地感觉到,对方待自己,也是像原来一样真诚,沉吟着摇头。

“算了,不说这些。”韩青不想招人怀疑,再度用话分散他的注意力,“总之,你听我一句话。大宋的国运长着呢,远不到你我拿刀子为他拼命的时候。大辽也好,夏州也罢,想夺走大宋的江山,都不可能。“

“这个结论,又从何而来?”杨青听得满头雾水,皱着眉,低声询问。

“嗯——,感觉吧。我自己的感觉。”韩青想了又想,却无法给自己的话,找到合适的佐证。更不能告诉对方,自己来自后世,知道这段历史的大致走向。最终,又选择了东拉西扯。“最近看史书,通常到了末世,民间必然一片凋敝。而现在,据我自己亲身体验,大宋民间,却还是生机勃勃。”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