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2、束脩买粮(2/2)

就自求多福了。

现代的教书是班级授课制,一个班级统一授课,并无差别。

而私塾的教书,则是混合一起授课,有的先学,有的后学,资质好的学得快,老师教的也快。

这束脩差别一出,教书先生心里也犯嘀咕。

“客官,总共120文,另外两个粮袋,售价四文,总共124文。”

店铺伙计道。

“粮食袋子算额借你的,等过几天还你,我就住在白鹿村,咱们都是乡里乡亲的,也不可能骗你的粮袋。”

“街西头的王记食铺你识得不,那掌柜的是额叔,额今天就是卖山货来的,顺便买米。”

白贵从怀里摸出一吊钱,数了120个,递给了店铺伙计。

剩下的四文钱他没再给。

虽然四文钱对他来说不算啥,可这年头也没几个奢侈的进粮店买粮食顺便买粮袋的,给了怕惹人怀疑。

就连后世农村装粮食也没特意买粮袋,都是用的化肥袋子。

粮袋是用麻做的,也称麻袋。

麻袋虽然比绢布便宜,可也没有白白送人这一说。

“好,行行。”

店铺伙计拿出借贷账本,显然这事已经不是他第一次遇到了,这乡里乡亲的基本没几个骗人,即使骗也不会骗粮袋,左右这米钱也赚过了这麻袋钱,即使收不回来也不打紧,他在上面写道:“戊申年十一月三日,有白鹿村民白贵,王记食铺掌柜侄,借两只粮袋,共四文钱,借贷时间五日。”

“用大拇指在红泥上一戳,按下指纹。”

他提醒道。

白贵按照店铺伙计的吩咐,先将大拇指在印泥上一戳,然后在账本上按上了大拇指的指纹。

他没有自告奋勇,非要给店铺伙计露一手,他会写自己的姓名。

清末的文盲率是惊人的!

按照他前世看的文章,原本某县县志记载在明朝时期有私塾三百多处,等到清朝的时候就只有一百多处,消失了两百多私塾,而康乾年间又是人口大爆发时期。

一个大字不识,那是挺正常的事情。

非要搞特殊,没必要!

滋水县因滋水而得名,源自秦岭的水流顺着山谷一直流向西安,在唐朝时滋水是八水绕长安中的一条河流,现在虽然水势远不如古时,却也是滋水县数一数二的大河。(滋水实为灞河,是灞河的古名,秦穆公为了宣扬自己的武功,将滋水改为灞河。)

水面宽阔,因为是活水,所以刚临近冬日,滋水表面还没有冻结。

白鹿镇和白鹿村都是临近滋水。

只不过白鹿村在滋水的上游,一处山峁上,倚着山坡建村。

两地距离大约十余里地。

得益于白贵原身平日里野猴子一样的性格,浪荡惯了,所以筋骨不错,背着一斗米,走了十几里地也脸不红,气不喘的。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