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六十四章 家书抵万金,弄个邮政吧(2/3)

朱允炆有些感动,这就是马恩慧。

户部在那里斤斤计较,官员在那里推诿,只有自己的女人,毫无保留地支持着自己。

“送回去吧,这点事还轮不到变卖家产。”

朱允炆笑了笑说道。

宫女听闻之后顿时欢喜起来,连忙安排人重新搬回去。

朱允炆走入坤宁宫,对盘算着一件宝物能兑换多少银两的马恩慧说道:“好歹是大明皇后,若寒酸了,岂不是令人笑话。”

马恩慧看着宝物又回来了,不由着急起来,道:“臣妾都听说了,皇上需要很多钱,可户部不愿意给。眼下中央钱庄的钱还不能轻易动用,炉子、羊毛纺织品销售也跟不上了,只依靠着医用纱布、中华书局与文工团,收入总浅薄一些。这些宝物虽好,终究不是钱粮……”

朱允炆看着马恩慧,嘴角含着笑意,道:“变卖宝贝,筹集的钱财也不过是一时之用,非是长久之计。总需要一个新的法子才行。”

“新的法子,这天下哪里有那么多赚钱的法子。”

马恩慧有些苦闷。

朱允炆坐了下来,在桌子上翻找着,道:“慢慢想,总会有的。”

“皇上的书臣妾放起来了。”

马恩慧说着,便安排侍女去书架中取来。

朱允炆微微点了点头,目光看向桌案上的信,不由抽了出来,问道:“谁来的信”

马恩慧莞尔道:“还能是谁。”

朱允炆看了看信封上的字,顿时了然,这是丈母娘来的信,虽在京师,却也不方便时常入宫探望,只能偶尔来一封信,顺便托人带点东西入宫。

“那,这赚钱的法子不就来了”

朱允炆眼神一亮,挥了挥手中的信。

“这算哪般法子”

马恩慧皱眉,一脸疑惑。

朱允炆看着缺乏商机意识的马恩慧,笑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难道说寄信不是商机,不可以赚钱”

古代不像是后世,想谁了一个电话过去,隔着上万里也能“面对面”。

古代是从前慢的时代,寄信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主要方式。

古人如何寄信,四通八达的驿站系统

别想了,八百里加急、五百里加急,都轮不到寻常人,驿站是给皇室与官府服务的,跟平民一封信的关系都没有,这个时代也没有“为人民服务”的项目。

那普通民众如何寄信

最典型的方式,就一个:

找人捎带。

比如张三家住江西,现在要去京城赶考了,隔壁家的二嫂子听到消息,便托人写了信,找到张三:我儿子在徽州府呢,你路过的时候,给捎个信……

如果是县太爷要进京述职,或县太爷要调任了,那也可以捎带信件。

但前提是,你得认识人家县太爷。

有些官员有社交牛什么症,结交了无数朋友,黑白两道都吃得开,一旦出远门,那行李绝对少不了……

在《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

东晋时期,豫章郡守殷洪乔去南京了一趟,准备回豫章,不少南京的朋友找到殷洪乔,让其捎信回去,殷洪乔收了信,数了数,竟然多达一百多封。

殷洪乔也可能是认为信太多了,占地方,也可能认为自己是官员,又不是什么信差,于是在路过一条河的时候,把信全丢到了河里……

当然,也不能完全指责老殷,你若是出国了,几十个朋友,几十个清单,让你去免税店买东西带回去,你估计也会暴走……

可问题是,找个当官的朋友并不容易,而且等当官的出差,是不是有点太熬人了

三年一述职,难道三年传一封信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