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七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国门(一更)(2/3)

之都而言,确实是个危险的选项。

面对黄观的反击,杨荣并没有躲避,而是直接接住了话题:“没错,北平距离边关距离近,存在着直面敌人的风险。可诸位可曾想过,若敌人真的破城关而来,直入北直隶之地,若我朝主力都在金陵,最快北上需要多久到时我朝是应该调全国主力协防京师,还是应该北上,直接在平原上与蒙古骑兵对冲”

“迁都北平,是有被敌人兵临城下的风险。可若不迁都,城关破后,淮河以北地区必是无险可守,到那时候,诸位是想要效石敬瑭割裂国土以求苟活,还是想要学南宋偏安一隅,任由无数百姓屈膝于敌酋之下!”

黄观脸色一白,杨荣这就是骂人了,谁不知道石敬瑭是个什么货色,千古罪人、龟孙一流。南宋也不是什么好鸟,虽然苟活得不错,但最后被人像赶鸭子一样赶到海里。

没有北方,很难有长远国运。北宋的靖康之耻,与石敬瑭丢了燕云十六州有着直接关系。大明人是有志气,是有骨气的,绝不割让土地,绝不苟活偏安,所以,必须要迁都。

毛泰亨显然没有黄观的觉悟,认为哪怕是丢掉了北面山河,至少京师没有危险,不会有“靖康之耻”,至少可以保住大半江山,延续大明国运。

面对如此论调,杨溥也没给毛泰亨面子,反驳道:“北面山河皆是我民,百万千万为国耕耘,若失去他们,多少人要家破人亡自我朝太祖开国以来,屡屡北伐,开疆拓土,打下万世之基!若有人丢了大半山河,臣子还有什么脸面为臣,当自裁以跪罪天下!”

“没错,偏安一隅,可保江南不失,是一半全之法。但你要知道,大明之版图,绝不容割裂,大明之子民,绝不容丢弃,大明之山河,绝不容践踏!大明男儿要有战在疆场,捍山河、死不旋踵之勇气与豪情,不可有苟全残喘,畏畏缩缩之犬态!”

“好!”

无数监生击掌而贺!

杨溥的话,调动了无数人的情绪,哪怕是再怕死的人,在此时此刻,也会被这份豪情所震撼。

活着,就要做堂堂正正、为国尽忠的大明男儿,不应该当狗啊!

朱允炆微微点头,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杨果是不负重托,看监生态度就知道,他们是占据了绝对上风。

“你们以为如何”

朱允炆看向解缙、茹瑺、郁新。

是时候让内阁表态了。

茹瑺与郁新不是被几句话就能鼓动的人,有着自己坚定的意志与顽固的态度,但此时也有些挣扎,所有的观点都亮了出来,所有看似立得住的论据都被推翻,已没有足够的理由去反驳迁都。

解缙没有茹瑺与郁新的固执,沉默了下,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臣之前目光短浅,没有考量长远,现听辩论交锋,种种观点证明,迁都北平虽有累国孥,然是大局之举,臣支持迁都。”

茹瑺与郁新对解缙的表态并不吃惊,从他几次托病不表态、不参与就可以看出,他即不想得在内阁中活成独-夫,也不想被群臣攻讦,更不想与朱允炆对立。

眼下群臣反对已没了效果,文官中反对之声越来越少,更多的是沉默与观望。与朱允炆为敌的人,不是被查出了种种问题被贬、被撤职,就是在刑部小黑屋里哭嚎,二十几个幸免的,是真正的清廉之人但他们的声音也越来越弱,尤其是“三杨”精彩的论断,改变了这些人,不用回头,就能听到他们的叫喊声。

朱允炆没有再怀柔,辩论到了这一步,该看清楚的也该看清楚了,再不识相就是真的无理了:“你们种种担忧与顾虑,朕都清楚,只不过权衡来看,迁都是制边、制夷、保国、兴民的长久之策,符合大明王朝根本利益,差不多就收手吧。”

茹瑺、郁新心头一惊,朱允炆这是下达了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