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五十七章 亲情与节操(3/4)

被罢官。

或者被人当枪使,达到上位者不可告人的目的。

大晋没有人按圣人讲的那些道理去为官,全都是为了个人利益和家族繁盛而做官。

皇帝一位位在一姓中人传递,这些当官的人,当然也想把权力和富贵在自己姓氏中流传下去,最好子子孙孙无穷无尽。

目前的大晋谁当皇帝其实官员们不在乎,反正皇帝不上朝,大部分官员乐得轻松。

当然皇帝其实也不在意谁当他手下的官,只要官员们愿意乖乖听话,不阻碍他的修仙大业,谁当不是当。

可以说整个大晋朝廷从上到下,全都一心掏银子,还有就是稳固自己的既得利益,百姓的死活没人在乎,反正下民们就像野草,来年风一吹就又会长出一茬。

张景清随着为官时间的增长,越来越了解大晋官场的真实面目,他觉得自己还要为民做事,当一个好官,姚安县的穷苦百姓们需要他,将来或许全天下的百姓都需要他,所以更不能丢了这顶官帽子。

看着有些患得患失的张县尊,赵先生内心感到有些好笑,这种寒门出身的官员,对于大势就是缺少基本的分析能力,所以这也是他这样人存在的价值。

大晋不是搞了一次种事情,按建国时的祖制至多六年一个周期,吏部就要对地方官进行外察,原本这是保持吏治的一种优秀方法。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制度再好也会因为人心的变化而产生质变。

远的不讲,就是十年前孙丞相在位时,地方官员对外察那是真怕,可不过十年间,一切都已不复当年的情形。

赵先生的爷爷也是六部堂官级的官员,自然在他外出为幕僚时,认真教过他相关的事宜。

这回看上去是轰轰烈烈,但归其本相,要看是哪位丞相在主政。

卢丞相和孙丞相做事出发点可完全不同,此次外察比旧例提前了快一年,赵先生判定这件事和宫里有关,并不是朝廷真的想要整顿地方吏治,许是出于捞银子的目的比较大。

每一次外察自然有人落马,但州府官员问题都不大,县级主官只要不犯大错,也根本不会有什么问题,可以说张景清根本需要担心。

至于说张景清曾经得罪过皇帝这件事,其实根本不算什么大事,大晋拐弯抹角上书骂皇帝的人多了,被罢官的有,但也不是很多。

在大事上重熙皇帝,不像外界想得那么小气。

曾经赵先生听他爷爷分析过,当年重熙皇帝收拾张景清,只是为了给他身后之人一个警告,叫他们不要闹得太过分,表示一下皇帝已经很心烦,忍耐快到了极限。

张景清只不过是皇帝和高官们博弈的牺牲品,可到了有一天新皇帝上位时,朝廷风气革新,反而有很大机会翻身上位,这样的例子在大晋比比皆是。

所以赵先生的爷爷才肯出钱,让他押宝张景清,一是张景清年轻又正牌进士出身,二是也看好张景清身后的那群人。

赵先生理解张景清的心态,自然不能明讲,自家大人的面子还是要照顾好,毕竟二人还有未来几十年的时间要进行合作。

赵先生笑着对张景清说道:“大人平时日理万机,关心国家大事,只看到了外察的消息。在下闲来无事看得比较细,邸报末页有一个小角,上面写着年底前,允许地方忠君爱国之人纳绢报效。”

张景清脸色有些发红,他的确不会把邸报看得很细。只看那些占有篇幅较多的消息。

不过听到赵先生的话,张景清此时也领悟了些东西,他轻声吐出二个字,“纳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