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五百三十七章 欲言又止(2/5)

办报纸,主要是因为当时大明的识字率不行。

后世统计识字率往往只是大概来笼统统计,比如说清朝中期识字率3%,晚期20%,但实际上识字率到底如何,这个问题得看识字标准。

研究古代识字率,一直以来的一个误区就是单纯讨论识字率而不讨论识字标准,在这点上就得提起近代的《寻乌调查》了。

在调查中,作者就特别注意学历和实际读写能力的区分,他调查入如下:

清末民初不识字的人口占据60%,识字人口占据40%。

看上去似乎很高,但如果按照标准细分,那只识名字的人口占据40%中的60%,识字二百以上的人口占据20%。

能记账的人只有15%,能不借助字典看三国等的只占据5%,能独立写信的只有3%,能做文章的只有1%。

可以看到,貌似识字率高达40%的清末民初,实际上真正有读写能力的其实不超过10%。

明代的情况与这个调查类似,但情况比清末民初好一些。

首先得益于朱元章和明代历代皇帝推广官学和私塾,这种基础识字班的数量很多,导致明末很多人认识一点字。

按照吏部历年秀才、举人和曾经官学、私塾的统计,天启元年的能写出自己名字的人口约占80%,识字二百以上的约有其中的40%。

能记账的人口有30%左右,能自己的有20%左右,能独立写信的有15%,能做文章的基本都是童生以上,约占人口5%左右。

这样的识字率,尤其是懂得做文章的童生,基本上都是和乡绅牵扯相关的人。

办报纸对于他们来说根本没有用,因为官府的邸报他们往往只看对自己有利的,而百姓大部分又看不到邸报,或者说看不懂邸报。

文言文放在后世苦涩难懂,放在这个时代也一样。

能看懂文言文的人口也不过10%左右罢了。

这样的情况,朱由检办报纸,宣扬什么精神和什么政策,那不是给百姓看,那是给士绅看。

只要士绅想,稍微歪曲一些事实,各地报社就等着被打砸吧,如江南抗税一样。

想要推行报纸,首先得先保证识字率上去,让百姓能看懂报纸,这就是朱由检搞了十五年基础教育的原因。

如眼下,经历过燕山官学、大明官学阶段的学子数量已经达到三千三百余万人。

刨除一年级还在识字的不算,那也有两千四百多万人。

到天启十五年开始,大明两京二十五省已经都布置好了官学。

就这个体量来说,按照能独立写信的标准,大明已经达到了16%左右的程度。

只要达到了这个程度,那报纸发行就不再是朝廷和士绅之间的游戏,而是朝廷和平民、士绅三者的游戏了。

说起来,报纸这样的神器,对于统治者来说真真是个好东西!

对于统治者来说,最难以容忍的便是底下的人串通一气,导致自己的耳目被蒙蔽。

因此大部分统治者手里都会有一只谍报力量,从而保证皇帝对底下的情况有个比较真实的了解,像宋朝皇城司、明朝锦衣卫都是这样。

虽说朱由检有了锦衣卫、可是有了报纸以后,也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报纸最重要的责任,主要就是传递信息的作用。

因此朱由检在回到承运殿之后,他和王承恩、曹化淳他们解释了一下什么是报纸。

“殿下的意思,就是发行一款百姓能看的邸报对吧?”

曹化淳的反应很灵敏,毕竟邸报这种玩意,汉人已经玩了两千年,没有人比汉人更懂,只不过苦于王朝人口太多无法推行罢了。

“这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