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948章 没了骨头的公孙瓒(2/3)

的,一个倾向于母系社会,一个则是父系社会,若非天下大乱,只要有大汉朝支持乌丸人,两族的战争肯定会一直延续下去。

正因夹在中间的乌丸人需要大汉朝的支持,所以他们才不敢明目张胆的反叛,最多打一场代理人战争,诸如支持张纯、张举造反,诸如当前支持刘虞的手下阎柔、鲜于辅、鲜于银与公孙瓒干仗。

乌丸人与鲜卑人的意识形态完全相反,除非乌丸人彻底战败,否则是不可能低头臣服鲜卑人的,正因这个缘故,他们才不敢轻易得罪大汉朝,哪怕大汉朝发生了内乱,他们也不会轻易南下,道理很简单,一旦他们大规模南下侵入幽州,鲜卑人就会趁机捅他们的屁股,就会把他们族地内的老弱妇孺全部掳走沦为奴隶。

乌丸人不会太过得罪大汉朝,哪怕天下大乱,哪怕幽州空虚了,他们也不敢轻易入侵,但不代表一些零星乌丸人就不会劫掠幽州百姓。

鲜卑人在击败北匈奴后,每间隔一年就会南下侵入一次汉朝边境,正因这个缘故,汉灵帝刘宏才集中了三万骑与檀石槐打了一场,只不过是汉朝败了,造成的后果也极为严重,不仅让美稷单于庭发生了内乱,汉朝更是丢了河套三郡……

鲜卑人每隔一年就会南下一次,而弹汗山又距离幽州太近,比进入并州还容易,每一次南下就会造成乌丸人死伤,被打散的乌丸人小部落也多,而这些散落的乌丸人也只有三条路可走,其一是加入其他乌丸部落,其二是成为汉朝的雇佣兵,是护乌桓校尉手中的乌丸义从,其三是落草为寇,劫掠幽州百姓。

一旦没了赖以生存的牛羊,乌丸人就只有这三条路可走。

谁家死了人,谁家就会仇恨乌丸人,刘虞与公孙瓒在对待乌丸人的态度完全相反,一方以拉拢、安抚为主,另一方则极其强硬。

幽州大族因为不希望彻底激怒乌丸人,避免战乱之下遭受更大损失,故而支持刘虞,除此之外,还有很少遭受乌丸人侵害的幽州南部百姓,他们同样也不希望激怒乌丸人,总之一句话,只要是支持刘虞的幽州百姓,大多都是没有被乌丸人祸祸的百姓。

但幽州北部汉民时常被小股乌丸人劫掠,更希望有个大英雄来保护他们,而极其强势的公孙瓒就成了他们的希望,所以幽州北部汉民更倾向于支持公孙瓒。

但这些都是公孙瓒没有与刘虞闹掰前的情形,随着天下大乱后,两人的矛盾越来越大,刘虞更是断了公孙瓒的粮食补给。

没有粮食,公孙瓒就没法子养活手中数万兵马,于是就纵兵抢掠幽州、冀州百姓。

幽州境内原本有相当一部分百姓是支持公孙瓒的,但当他纵兵抢掠百姓后,他也成了幽州百姓厌恶的对象。

按照正常人的逻辑,《三国》袁绍击败了公孙瓒后,公孙瓒应该从易县逃回幽州境内,在幽州重整旗鼓后再与袁绍死磕才对,可他偏偏听信了关靖的话语,在河间国境内的易县与袁绍死磕不退,以至于最后被袁绍杀死……

公孙瓒是一方诸侯,他不可能连“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都不懂,但他就是没有逃回幽州境内,看似不符合逻辑,实则再符合逻辑不过了,盖因他已经被幽州百姓厌恶,若不败还罢,还能用武力压服幽州百姓,可一旦他战败逃回幽州,他必死!

《三国》公孙瓒战败后坚守易县,若是坚守了下来,把袁绍熬退了,他还能在幽州百姓面前保持自己的威严,一旦兵败逃回幽州,他就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厌恶了他的幽州百姓就会落井下石,根本不用袁绍动手,他的脑袋就会被人砍下。

而现在的公孙瓒还不如《三国》时的情形呢,至少《三国》时没有董瑁前往管子城救他的事情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