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9章 不着急称帝(1/4)
因公孙瓒进入易县的时间点太过敏感,只要他没有表现出对冀州太过敌意,正值各路诸侯商议着如何讨伐董卓大业时,无论是冀州牧韩馥,还是渤海郡太守袁绍都会对他进行一些私下里拉拢,或是对他侵入河间国的举动视而不见。>
与此同时,公孙瓒也不能表现出对冀州太过敌意,所以他一开始时没有直接抢了易县城,而是在易县西数里的地方驻扎了下来,也就是《三国》所说的“易京”的地方,是一座军营性质的坞堡。>
董卓入主雒阳时董虎还在凉州,当日的他根本不会关心公孙瓒,仅雒阳内的混乱局势就已经够他头疼得了。>
初时根本没有在意过公孙瓒的事情,直至后来才对他进行了些关注,以己推人,换做是他,他也不会在各路诸侯围攻雒阳之际有什么动作,因为这会让韩馥、袁绍感到威胁,会率先联合刘虞清除掉背后的威胁。>
天下局势不明,公孙瓒即便再如何猖狂自大,一开始时也只能选择隐忍,即便抢掠百姓的粮食来养活兵马,也只会抢掠幽州而不是冀州,这也是为何他能在袁绍驱逐韩馥后,冀州不少城池都选择了支持他的原因。>
一开始时是没有“易京”的坞堡,最多也就是个军营,后来与袁绍干仗后才征募民夫修建的“易京”坞堡。>
易京距离易县仅有数里,有现成的城池,按理说是没有必要再修建一个坞堡的,直接将易县改造成军事要塞就是了,为什么还要驱使无数百姓修建一座军事坞堡呢?>
其实与董卓修建郿坞有些类似,主要还是为了自己的人身安全。>
这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时代,汉朝几百年里有不少权倾朝野的权臣,可最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很多权臣也都遇到过刺杀。>
《三国》丁原身死,董卓身死,曹操的多疑,孙策的死……这些都算是被人刺杀、背叛造成的,公孙瓒被麴义击败后,他的威望就一落千丈,之后又屡屡被袁绍击败,幽州军的人心也就散了,以至于只有娃娃和女人在他身边才有安全感,而易县城内有着众多百姓和家族,安全性自然差了许多,这才有了“易京”坞堡的事情。>
公孙瓒一开始时,他是不会轻易与韩馥、袁绍交恶的,这对于他来说没有任何好处,至于酸枣联盟解散后,公孙瓒为何又先后与韩馥、袁绍交恶了呢?>
主要还是袁绍自己惹出因果,先是袁绍诱惑公孙瓒,让他攻打韩馥,在韩馥无法抵挡时袁绍趁机鸠占鹊巢,霸占了冀州,答应给他的地盘却没有给,不仅如此,袁绍还杀了他的一个弟弟。>
公孙瓒夹在幽州与冀州之间,无论是为了生存,还是为了争霸天下,扩张势力是必然结果,但若韩馥、袁绍是一体的,他就不敢轻易动手,可现在袁绍与韩馥闹掰了,成了他的盟友,事情就会成了另外一个样子。>
袁绍事前诱惑公孙瓒,答应干趴下韩馥后,两家平分了冀州,可真当袁绍霸占了冀州后,之前答应的地盘不仅没给,还顺带着把公孙瓒的一个弟弟弄死了,换了正常人,那也绝不会哈哈一笑了事。>
公孙瓒一怒之下就要与袁绍死磕,而袁绍刚刚将冀州骗到手,正值根基不稳时担心打不过公孙瓒,再加上青州境内爆发了黄巾军反叛,于是就把渤海郡送了出去……>
竹竿打狼两头怕,一开始时都没有多少信心,幽州牧刘虞是纸老虎,看着唬人,真的打起来却让人跌破了一地眼镜,可公孙瓒还是被刘虞逼出了幽州,只能跑到冀州地盘上,为什么?还不是因为公孙瓒心下没有底?若是早早知道刘虞这么废物,他自然是不会退出幽州的。>
同理,公孙瓒、袁绍对彼此同样忌惮,同样心下没有底,可当公孙瓒轻易击败了几十万青州军后,他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