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百零一章 许都朝局(2/3)

/>

说罢,刘晔强行跪在地上,向刘基行礼。

刘基将刘晔扶起:“既然是君臣,确实应该遵循君臣之道。多谢子扬提醒!”

“臣不敢!国家大事,皆由君断,臣不敢妄言!”刘晔小心翼翼地说道。

刘基轻笑一声,心中有了决断。

刚刚的一小段对话,蕴含的信息量很多。

首先,刘基说“你我都是宗亲”,这暗示刘基依旧想以宗亲的身份自居。

然后,刘基又让刘晔在私下不要拘泥于礼数,这意味着刘基不想接旨的心思。

若单纯看刘基说的话,刘基的内心是纠结的。

但刘基这话是对刘晔说的,这又无疑外加了另一重暗示,那就是说明刘基仍然重视君臣之道。

而刘晔在短短的几秒内,将这三层暗示都察觉到了。

所以刘晔才会执意向刘基下拜,恪守君臣之道。

这就是变相地劝刘基接旨,或者说,告诉刘基:

大王,你的本心认为应该接旨!

因此,当刘基下定决心后,刘晔才会说“国家大事,皆由君断,臣不敢妄言”。

因为这个决定确实不是刘晔做的,刘晔也不敢做这个决定。正如各持己见的桓阶、虞翻一样。

其实自从曹操派人传旨转封刘基后,刘基也时常和亲近臣子探讨这个问题。

步骘和法正都曾就此事向刘基进过言……

今日二人都没有参与争论,于是刘基又把步骘和法正叫进来,最后问一问他们的看法,也坚定自己的信念。

步骘和法正进屋后,刘基让步骘再把之前的进言讲一遍

于是步骘说道:

“禀大王,而今江水左右,钱粮殷实,百姓安乐,人心思定。大王若是划江而治,臣可以担保我大吴能享百年国祚!

“大王若要举兵北伐,清君侧,复炎汉,以我大吴之国力,赌一赌天命之归宿,亦不是不可。只是北方尚有袁、曹二强,大军北上,必促成二强勾结。到时,纵以我南州之富庶,怕也只能和北方二伯斗个两败俱伤。

“因此,依臣之见,大王不如坐观时局,蓄养民力。若大王能再养国十年,则中原可定!”

刘基听完步骘的叙述,不禁连连点头:“国相不愧为国之柱石!孝直,你有何看法?”

法正拱手笑曰:“大王,有步相珠玉在前,臣的那点伎俩实在搬不上台面。

“在臣看来,大王完全可以阳奉阴违。先接旨,改国号,但这迁都嘛……大王不妨拖一拖!”

二人的意思很明确,就是眼下还没到定鼎天下的时候。

刘基点点头:“有你们的这几句话,我就可以那定主意了。咱们出去吧!”

“诺!”

三人从内殿走出,短短的几步路间,刘基想起了前世曹丕伐吴时,贾诩给曹丕的进言。

那时夷陵之战刚刚结束,季汉实力大损,不足为虑,东吴亦经过大战,有所消耗。曹丕瞅准这个时机伐吴,似乎是非常英明的决定。

然而此举却遭到了贾诩的反对,而贾诩反对的理由,和今日步骘的分析几乎如出一辙!

暨以曹魏的实力,尚不足以攻灭吴蜀任一一方。

“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这是贾诩的原话,亦是他想曹丕献上的万全之法!

“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这八个字,其实可以用现代社会、大国争霸时常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机战:全金属风暴 无双大明 重生之重回14岁 首长大人轻轻亲 13路末班车 凡尘寄 无上神座 摆烂百年,略微出手宗门受惊 暴力牧师 怎么就我没外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