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1109章 寻沉船文化奥秘(3/3)

舟形成之前,泛水之物一般是树、竹苇、葫芦之类的浮具、筏子。筏起于浮具,又多有改进。以桴济河,进而浮于海,这就有点“破天荒”的意思了。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大概,他老人家也有点自我欣赏的冒险性情在。

小梦石说,机器人手机告诉我说,刘向在《世本》中记载“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揭示了古代先民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发明舟船的过程。

刘梦石说,这一记载可从以下方面理解:古人观察到落叶浮于水面不沉的特性,联想到利用木材的浮力制作船只。这种“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体现了早期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朴素认知和模仿实践。类似的灵感来源还包括观察中空木头浮水(“见窾木浮而知为舟”),以及鱼尾划水动作对制造船桨的启发。

在实践层面,古人采用“刳木为舟”工艺:选择树干后用火灼烧结合石斧砍凿,保留涂泥部分形成船体。这种工艺既利用了木材的天然浮力,又通过技术改良实现实用功能。与之配套的“剡木为楫”技术(削木为桨),则进一步提升了船只的操控性。

除《世本》外,《淮南子·说山训》中“古人见窾木浮而知为舟”、《易经·系辞》中“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等记载,均印证了古代舟船起源于自然观察与技术创新的结合24。这种多源文献的交叉记载,反映了华夏先民对水上交通发展的共同记忆。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记载不仅体现物质文明进步,更深层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通过观察自然规律实现器物创造,最终达到“致远以利天下”的社会效益。

/shaziguaicaichuanqirensheng/4666804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cxzz958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