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思考攻略(2/4)
是陈论好说歹说还是美丽联邦的人民,也是有点好处拿的。>
故事之中会含有,语言、视觉、文化、哲学、隐喻、个人,电影节喜欢什么样的影片,其实可以研究出来。引人入胜的故事,往往讲的是情节。但是情节不等于故事,那故事是什么?故事与主题有关。为什么电影节喜欢这个故事?是因为主题打动人心。>
换句话说,这一届的评委会老大也叫评委会主席,你的东西,他喜欢,那你就可以起飞。>
啧啧啧,可真是大跌眼镜,还以为三大是电影界最高的荣誉,结果也不过如此。>
等会,你说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以前都是大导演亲自当?那没事了,能被他们认可,确实是新电影人的荣幸,那确实还是顶级。>
什么?演员都他吗的可以当电影节评委会的主席了?那确实无敌了。这里不是觉得演员不行,而是维度不对,如果说要演员去负责最佳男女主,ok,专业,但是什么时候评选最佳影片,也可以是演员来了?>
说回电影主题,最常见获奖的,爱、战争、贫穷都是主题,但这种主题非常形而上。展开来说,主题跟设定、表达的情感有关,所以故事一定跟主题相关。>
故事跟主题有关,那怎么理解故事,就要看电影节是怎么理解的。比如说老陈的《霸王和小豆子》不管脑子里想了多少故事、情节和主题,都要通过视听表现出来。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故事。《霸王别姬》是关于语言的故事,并不是戏剧中的项羽虞姬,而是引申到了两个戏子,之前的《寄生虫》则是视觉的故事,有很强的导演把控力。>
爱老婆的贾导演的作品是一种文化的故事,更多的是给西方提供一种窥探中国发展进程和了解中国文化的角度,这之中也导致了很多人的议论,或者说非议,各有道理吧,主要是陈论对于这个没有什么想说的。>
而美丽联邦之外的导演,比如伯格曼的作品是关于哲学的故事;阿彼察邦擅用隐喻;阿方索·卡隆的作品则非常具有个人主义。 这些不是标准答案,而是让大家去思考——电影节怎么理解故事?故事跟主题有关,所以主题是什么?是探索、是隐喻,还是探索哲学、探索文化呈现,还是个人的情感和历程?主题必须强烈,才能够打动电影节。>
陈论这次的《老男孩》完全可以支撑住这样的要求。>
电影节的影片类型多了去了,艺术、剧情、神秘、恐怖、科幻、儿童…..还有各种嗨到不行的东西,虽然很多电影节没有明确叫什么类型,但对类型的关注度非常高。比如韩国很多所谓的文艺片,其实都不纯粹。像奉俊昊导演的《寄生虫》,就在类型上进行了强化。类型化很容易让电影节了解到你能否找到固定受众,电影节表彰你的艺术创新,但没有观众,电影节也不会选你的影片。这个就很有意思了,如果是完全自嗨的电影,除非你真的做到了顶级的水准。>
比如说,《都灵之马》,这个怎么说呢,确实是顶级中的顶级,但是除了学电影的,其他人看着干嘛呢?说句不好听的,整个匈牙利就养着这么一位活着的大神,有什么意义呢?>
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这就是很多存粹的艺术电影的情况。>
但很多是很难归纳到一个传统的类型中,比如说恐怖、惊悚还是恐怖中带有奇幻,很难界定单一类型,越来越多的影片,都在走混合类型。像节奏很慢的艺术片、文艺片,这种就不是传统类型。 所以必须找准影片的定位,是区别于其他类型、融入其他类型还是在这个类型上创新发展。就像买奢侈品,买的是高奢品还是快消品,必须要归类。>
电影节就像消费学中的买手,必须知道全世界所有同时代的影片到底什么样,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