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_0111三江源(2/3)

此地地势最高,三江由西山而出,在山脚汇于一处后便一直往东流向碧溪湖,其路程大约有五六里。

南北两侧相距三四里,皆为层峦起伏的丘陵。

在范宁任职豫章郡守以前,三江源的良田不过一两千亩而已,方圆十里内也只有东北方位有一个名为芦花村的村庄。

范宁到了豫章之后,一眼便看上了三江源的发展前景,而后就以官田的名义占据了这里的两千亩良田,又以郡守的身份庇护了芦花村的四十余户人家。

从那以后,芦花村的农夫分到的田就交回了官府,他们所种的田则由范宁来提供;他们只需要交给范宁很少的租金,但他们在农忙时必须先帮范宁抢种抢收。

受到范宁庇护后,这些佃农需要交纳的租金,相比于朝廷收的税可以是云泥之别,更重要的是他们连其他苛捐杂税都可免除了。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色,他们宁愿一无所有,也要选择让大族来庇护。

将这些人组织起来之后,三江源一带就相当于是形成了后世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范宁的统一管理下,他们又开发出了一千多亩良田。

能够庇护什么人,能够庇护多少人,其实是有朝廷定例。

可在这个坑爹的时代,名教尚且无人在乎,更何况朝廷定例?范宁的职权范围虽只能庇护十户人家,他却敢暗度陈仓地将这个数字扩大十倍。

不仅范宁如此,江左的四大家族以下成百上千的家族无不如此。

大族庇护平民,平民就可正大光明地逃税漏税了,国库的税收理所当然会减少;所以扩大庇护规模的行为,实际上是挖江左朝廷的墙角,这也皇室最不愿意看到举动之一。

可朝廷的实力实在太弱了,皇室就算看到大族如此动作,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种潜规则在士族间是半公开化的,但若是有人将某个族这样的所为写成弹劾的话,皇室大概不会错过杀鸡儆猴的机会。

听范宁庇护了整个芦花村的四十余户人家之后,范二顿时就有种吃下苍蝇的错觉。

这事要是被人捅出去,范宁肯定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啊!

从芦花村村民选择做佃农而不做农夫来看,现在很像“苛政猛于虎”的时代,当然也可能是因为芦花村村民很会审时度势。

当范二等人由碧溪湖拐入芦花村后,很快就引来了四五个在村边巡逻的部曲;他们还以为范二一行是来找事的,直到他们看清了走在前面的范中规。

范中规郑重其事地将范二介绍给他们,又解释道,“他们共有四十余人,驻扎在西面。”

这些部曲多半是芦花村的青壮,也有从丹阳跟着范宁来此的。

范宁只养四十余部曲看家护院,并不算过分。

范二想着自己的甘蔗大概还得靠芦花村的人来种,所以并不敢摆出公子的姿态,反倒是折节下交,与这些部曲天南海北地攀谈起来。

范二聊得更多的还是咨询三江源往年的天气,又问起了部曲营地的状况。

范二的甘蔗相当于是他的希望了,他当然不能种下去就了事,如果有可能的话,他是希望派人来看守的。

这样的话,原本驻扎在这里的部曲心理会不会有别的想法呢?或者,范宁的部曲和范二的人会不会发生矛盾呢?

如果能够将自己的投资交给范宁的部曲看守,显然是最好的结果。

理论上,范二是希望能够和他们打好关系的。

可是其他人又哪能猜知,范二这样年纪轻轻就有这复杂的心思?他们只是觉得这个范公子很好相处,特别平易近人。

聊了一阵后,众人也大抵算是歇息了过来,范中规则提议先去选田,范二自是没有异议。

其实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