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_0218身无长物的神仙中人(2/3)

的本心仍是忠于社稷的。但愿百世之后的人们,还会记得有过我王恭这样一个人!”

事后,抄没王恭的家产,只有一些书籍而已,此外并无他物。

事实上,“身无长物”这个成语也是王恭首次使用的。

王恭从会稽回来,王忱去看他。

王忱看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就对他,“你从东边回来,一定还有这种东西,可以拿一张给我”王恭没有回答。

王忱离开后,王恭便让人将坐着的席子给他送去了;他自己再没有竹席,只好坐在草垫上。

王忱后来听了此事,就对王恭,“我本以为你那里多呢,所以才要的。”

王恭回答,“你是不了解我啊,我为人处世,从来就没有多余的东西。”

王恭曾,“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起家为著作郎,叹道,“仕宦不为宰相,才志何足以骋!”

王恭的人品或许不算太坏,他起兵的本意也许真是出于公心,可他的能力实在是太平庸了,更可怕的是眼高手低、刚愎自用。

他之所以失败被杀,真是因为轻信了刘牢之吗?

有人“性格决定命运”,或许,王恭之死也正是由他轻率的性格所决定的吧?

王恭死后,他的头颅挂在朱雀桥上示众,司马道子看着他的头颅感叹道,“你何故要急着杀我呢?”

北府军、荆州军和豫州军的总数在十一万左右,其中北军七万余人,荆州军和豫章军分别是三万和一万,这十一万大军对付京城的五万城卫和禁卫本来有压倒性优势的。

结果豫州军最先被打散,北府军则被朝廷收编,剩下的就只有兵临城下的两万多荆州军了;可此消彼长之下,朝廷的力量却增加到将近十二万人。

这仗还怎么打?

当刘牢之马不停蹄进军新亭时,杨佺期、桓玄畏北府军声威,迅速回师蔡洲。

桓冲之子桓修此时正在朝中担任左卫将军,他向司马道子献计,“西路的叛军可以不征而定。殷仲堪、桓玄等人之所以敢兴兵东下,完全是仰仗王恭的北府军;如今王恭已死,他们的落荒而逃正是题中应有之义,此时只要以重利诱惑桓玄和杨佺期,仅靠他们就能摆平殷仲堪了。”

司马道子也知打仗打的是黄金、铜板,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自然是该是首选之策,所以采纳了桓冲的主意,下诏任命桓玄为江州刺史、桓修为荆州刺史、杨佺期为雍州刺史、调任殷仲堪为广州刺史。

诏书一下,荆州军内部果然大乱。

按照这道诏书的地盘分配,桓玄和杨铨期显然是加官进爵了,可殷中堪却是明显被贬了。

大家一起造反,凭什么有升有贬呢?

正在桓玄和杨铨期对这道诏书喜闻乐见之时,殷中堪却是勃然大怒,仓皇退兵。

到了寻阳时,三人才算是回过味来,于是互相交换人质,重新结盟,共推桓玄为盟主。

朝廷只得召回桓修,重新委任殷仲堪。

从司马道子为王愉划四个郡的地盘开始,到桓玄和杨铨期获得江州刺史和雍州刺史的册封,这场闹剧足足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对于现在的结果,双方似乎还是比较乐于接受的。

经过这场闹剧之后,最先闹事的庾楷并没有得到司马道子的谅解,而他也失去了豫州刺史的职位,如今只得依附桓玄。

桓玄和杨铨期得到了江州刺史和雍州刺史,刘穆之得到了北府军的领导权,他们三人在这一场闹剧中收获最多。

朝廷一方的最大收获就是杀死了王恭,并得到北府军的拥护,至少是表面上的拥护。

只要北府军站在朝廷一方,殷中堪、桓玄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