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红二方面军(十)红三军(3/5)

中,红军在石门群众和赤卫队的p积极支援下,于桐子溪、袁公渡、磨岗隘等地进行了顽强的p阻击战,红二军一部从九里坡向敌侧翼猛烈攻击,予敌以重大杀伤后,退出战斗。此次在轻敌冒进思想指导下,东下石门,“打硬仗”的p行动就此失败。石门战斗后,红二军团由于伤亡过大,无力进行较大战斗,遂转至五峰、长阳、巴东、建始等地游击,并会合了湘鄂边独立团。一九三一年一月二十九日,红二军团攻克龙舟坪(今长阳),歼敌千余,恢复了县苏维埃。之后,在各县地方武装配合下,又先后歼灭了长阳、五峰等地几股团防,配合地方工作建立了游击队。但由于湘鄂边地区人力、物力均甚缺乏,根据地人民虽尽全力支援红军,仍不能满足部队需要,加之连续战斗,得不到及时的p休息和补充,部队锐减至万余人,处境十分艰难,鉴于以上情况,前委乃于一九三一年二月底决定在枝柘坪休整一个月,并派红六军十七师到松滋、公安一带筹集粮食。红二军团在枝柘坪休整期间,洪湖根据地正处于极其困难的p反“围剿”斗争时期,沔阳、潜江、江陵地区几乎全部陷于敌手,根据地遭受了严重破坏和摧残。湘鄂西特委再次发信,批评邓中夏“根本违背国际和中央的p路线,实行逃跑主义,不要群众和苏维埃根据地”。在二月十六日的p一封信中写道:“二军团走后四个多月没有与赤区取得联系,又正当(敌人)加紧进攻苏区之时,我们只有坏枪数百支,而子弹又非常缺乏,敌人一万余人向我进攻,兵工厂、医院均被焚毁,损失二十余万元,牺牲群众万余人,沔阳群众完全反水,数百里苏区几乎(无)一处不被白军摧残,我们认为湘鄂西党现在遭受了这一严重的p打击与困难,完全要你负责。”湘鄂西特委要红二军团立即回援洪湖地区粉碎敌人的p“围剿”,以恢复根据地。红二军团的p广大指战员对洪湖根据地的p反“围剿”斗争十分关心,也积极要求回援洪湖。为了确定部队的p行动方针,红二军团于三月底、四月初在枝柘坪召开前委会议和党员代表大会。会议争论十分激烈,争论的p焦点是在洪湖根据地反“围剿”期间红二军团的p行动方向问题。当时有两种主张:一是“上山”,一是“下湖”。贺龙和绝大多数与会者主张下湖,回鄂西参加反“围剿”斗争。洪湖根据地地跨襄河、长江,处于重要战略地位,可依托河、湖、港、汉以及与红军血肉相联的p根据地人民的p支援,打击敌人。但邓中夏却在敌人“围剿”的p恶劣形势下,丧失了对洪湖根据地斗争的p胜利信心,继续坚持其上山的p主张,死抱着“依山建军向平原发展”的p模式,要另创根据地。广大干部、战士对此极为不满,认为这是“退却逃跑”,坚决要求回援洪湖,经过争论,邓中夏虽然承认了援救洪湖的p必要性,但仍片面强调洪湖地区地形不利,要通过另创根据地策应洪湖的p反“围剿”斗争。在邓中夏坚持下,最后确定了“开辟荆(门)、当(阳)、远(安)地区,进逼宜(昌)、沙(市),联系洪湖”的p“北渡军事计划”。计划:“本军北渡的p主要目的p,当然是解江陵、石首、监利、沔阳赤区之围,唯江、石、监、沔赤区现在白军重重包围之中,本军不宜陷入重围,而应采取击魏救赵之计,占领荆、当、远为根据地”。“这样去解江、石、监、沔之围才是正确的p”。还“本军过去未执行很巩固地向前发展的p原则,以致轻于脱离后方,已经铸成大错”,“现时不能一错再错,如果此时不顾一切冲入江、石、监、沔赤区,部‘跑兵’难(虽)可幸存”,“但无地势足资依据”,“而且湖港分歧,大部队难以展开,大部队当然不能藏躲,藏躲是自取灭亡”,“虽然江、石、监、沔赤区危急,无疑本军应当援救,但援救必选稳当方法,方于赤区有益与本军无害”,否则“从井救人,人固不救,求者亦死”。结果洪湖根据地的p反“围剿”斗争,由于失去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