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百零一章 总攻厦门,开始!(3/4)

梅一跃而起,“阿吉,可是出动的信号?”

天竺美女阿吉也是一身的水师打扮,略有不同的是,头上用长长的棉布包裹起头颅,这副打扮在南粤军中并不罕见,很多民族士兵都有用布包裹头部的习惯。

“正是!张大人的命令说,各舰进入攻击位置!”

午时三刻,南粤军水师各舰船起锚扯帆开动,按其计划,驶向指定的攻击位置,开始对厦门岛进行攻击行动。

“终于来了!”

日光岩上,看着为首的两条巨舰上的黄金三头虎标识、还有桅杆上的傲雪梅花旗,郑芝龙放下手中的望远镜长长的出了一口气。他认识这两个标识,一个是李守汉手下的水师大将,一个则是他的宝贝女儿,这两个人一起出动,无疑是对厦门的总攻开始了。

“传令各处炮台火炮,敌舰不曾进入有效杀伤射程的,不得开炮,擅自开炮者,军法从事!”

随着郑芝龙的号令,位于南粤军水师舰船进攻方向上厦门南水道的厦门岛南岸、鼓浪屿、屿仔尾等炮台上的守军开始对火炮进行发射前的准备。

这些火炮,全部都是多年来利用与南粤军蜜月期间双方往来贸易不断时所购买,全部采用九转钢制成都有炮架,而且在红夷大炮的基础上,不再以不同厚度木枕调整仰角,而是加以改造,使用螺旋铁柄来调角。虽然没有从南粤军那里学到密位等炮兵射击技术,但是就算那些目不识丁的炮手看来,炮口角度与射击距离之间也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这些大炮全部都是打二十几斤重的炮子,若是用铜铁铸造,只怕会重达七八千斤甚至上万斤的重炮,因为使用九转钢制成,只有三四千斤左右,饶是如此,由于过于沉重,火炮射角难调,射界狭窄,炮身移动转动也非常困难。

为此,郑芝龙军中也有了相应的办法,他们在烧灰地面上镶嵌上厚重的铁条,铁条呈一个半圆在炮尾部,炮架上安装的四个小铁轮恰好落在铁条上,人们只需要推动这炮架,随着铁轮在铁条上发出刺耳吱呀呀声,火炮便可以迅速左右移动,以扩大射界。

“此法所费不多。然一炮可抵数炮之用!”

这是郑芝龙兄弟们在巡视各个炮台时对这个小小的发明创造做出的评价。

郑家军中的这些大炮,以每甲十人负责一炮。每二十门为基本齐射单位,设观测官一人,装备炮镜。像鼓浪屿这些炮台上大都有四十门以上的大口径火炮。有一名千总衔军官在此指挥。除了炮手、卫队、马夫、苦力等各类人员都算上,一座炮台至少有将近一千人上下。

“开炮!”

从炮队镜中觑见为首的两艘军舰已经进入了自家火炮的射程,从鼓浪屿、厦门岛南岸、屿仔尾等处炮台上几乎同时响起这一声叫喊,随着令旗闪动,炮台上白烟伴随着火光不断闪回,迅速在炮台上空凝结成阵阵烟雾。

郑芝龙海上起家,深知海上作战全仗炮力的道理,对于部队的火炮射击训练抓得很紧,除了不惜血本的从南中购进火药和炮弹供部队进行射击训练以外,还到处搜罗炮兵人才和技术资料。徐光启等人在崇祯初年就编写的。关于火炮测距的书册《测量法义》,还有炮管测量仰角的《火攻挈要》,早有收罗到。甚至何汝宾著的《西洋火攻神器说》,孙元化著的《西法神机》等,同样有收集来。

对上面说的方器(矩度)。圆器(铳规)之用,都有实际研究过,不同仰角的射程及弹药用量,也有专门文册记下。炮手炮官们,必须熟记于心。炮队军士技艺的定期组织射击和考核,合格者给赏,优秀者升官。不合格者则是赏给皮鞭和军棍。

一手是银子,一手是棍棒皮鞭,所以虽说火炮的观测瞄准射击技术南粤军视为军国秘技,是作为上树的本事来对待秘不外传的。但是郑芝龙既然能够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