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十七章 李泰(2/4)

也不诧异,这跳舞在唐朝很流行,就连这元旦大朝会也有跳舞的情节。朝会进行时,一直有典仪站在阶下高声指挥大臣们行礼,还有帮助他扬声喊叫的“赞者”。他们喊“趋”,就要跟在别人身后弯腰拱手小步快走;他们喊“脱舄”,就要把自己脚上的鞋脱掉;喊“解剑”,就把身上朝服腰间挂着的剑解下来;喊“俛伏”,就要双膝跪倒趴地;喊“兴”的意思是可以站起来了。典仪喊了一声“再拜”,要知道“再”是“两次”的意思,而“拜”是稽首,这时要双膝跪下,举手过头,往前拱落至地,这要求大臣们同时叩头落地,动作不要迟慢得太明显,否则小心被御史弹劾“朝仪不整”什么的。稽首至地,起身后,然后再一次跪地拱手叩头,再行一遍“稽首”礼,要不怎么叫“再拜”呢。这一遍拜完,大臣们爬起来站好,当朝的宰相之一“侍中”(三省之一门下省首长)要上前到皇帝那里接受诏旨,然后回来走到官员们的东北位置,面朝西,大声宣布“有制”(皇上有旨)。这时候官员们又开始下跪行礼了,又是一次“再拜”。折腾完了,侍中才宣布刚从皇帝那里领受的旨意,说的是什么呢?“履新之庆,与公等同之。”(新的一年来到了,我和大家一起庆贺。)就说这一句话,官员们又开始折腾“再拜”啦!这回稽首两次还不算完,这庄严神圣金碧辉煌的大殿上,又开始了一番天魔乱舞的景象,大过年的,各位官员都在比谁跳舞跳得卖力,争取给皇帝陛下留个好印象,这舞是什么呢?也就是一些扬臂、跺脚,来个原地转体1080度的动作,真让叶文描述,叶文也没看过,当时叶文去的刚刚好,都行完礼跳完了,叶文才去的。光跳舞还不成,大家挥胳膊蹬腿地扬尘舞蹈一番,又同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随后又一次“再拜”,稽首两次,把欢庆气氛推向高氵朝,这才算结束了一年里最隆重的一次拜君礼,侍中也才能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这个对着皇帝跳舞的“蹈舞”“舞蹈”“拜舞”礼呢,其实也不是上古中原文化流传下来的礼俗,而是跟“五胡乱华”后北方游牧民的风俗有那么点儿不远不近的关系。北朝各个宫廷里都有君臣在朝会上起舞庆贺的记载,游牧民族的感情比较外露奔放嘛!不过“舞蹈”作为大臣对皇帝行的礼第一次见诸史书,是在隋朝,到了唐朝就大大盛行,然后宋朝也还沿袭着,不仅是元旦大朝,凡是要表达激动兴奋情绪的时候,大臣都要对着皇帝开跳,而且一般是边跳舞边叩头边喊万岁,难度还不小呢。还有这行礼在唐朝也很有讲究,后世的人可能觉得当时跪拜礼不流行,其实不然。古代讲究“晨昏定省”,也就是没有特殊情况的话,早晨和晚上都要去向父母问安。到了父母居室的门外,先隔着门问一声可不可以进去,或者让侍候的奴仆转达,得到允许以后,才能进门。见了父母,下跪,一边问着“大人夜来可曾好睡”之类的话,一边弯腰轻轻磕个头。“男儿膝下有黄金”之类的论调,是近古以来才有的,唐朝时代人们都很习惯动不动就下跪,真的。唐朝的人无论是在卧**上躺着,或者正盘腿坐在一具矮矮的榻**上梳洗,或者已经坐到食案前开始吃早饭了,他们的重心都很低,离地不太远,因为大家都还是更习惯使用传统的非高足家具。要想表达亲近尊敬的感情,身体自然而然就会弯下去,在离他们较近的地方跪倒,叩头以后直起腰,就势坐在自己小腿上,以平视或略微仰望的视线与父母对答谈话,大家都觉得比较舒服。如果不这样,而按照后世习惯使用桌椅板凳等高足家具以后养成的习惯,进门以后躹个躬,然后双腿并拢站直跟父母说话,而父母坐得很低,变成他们要抬头仰望你,说不了几句脖子疼还是次要的,主要是这一上一下的俯仰尊卑感完全颠倒,老爷子越说越暴躁是肯定的了。正因为中古以前“跪”和“坐”的姿态位置差别不大,大家对于“跪”这个礼节并没有太多屈辱感。进朋友或者长辈家,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