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把四十七章【天可汗】(2/5)

得进酒、不得奏乐娱乐,以示对死刑的慎重和对生命的尊重。

李世民已经认识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杀”的政法原则。因此,贞观年间的法制情况好得出奇,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这就不由得使人联想到,李世民时代那少到让人惊讶的死刑案例。

贞观四年(630年)全国判死刑才29人!接下来他以民为本的仁政措施,就要发挥神奇的效果了。因为他触及到了很多人的灵魂,所以他的统治效果,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在古往今来的统治者中,这才是真正的仁德、贤明啊。其实,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特别重视用死刑的国家。

即使现在,中国每年执行死刑的人数仍为世界第一。2001年全世界执行死刑人数为3048人,中国就占2468人之多!那一年(贞观六年,632年),李世民调阅了死囚的花名册,并亲到监狱巡视,见到被判死刑的人极度悲哀,他很同情。就让他们这390个人回家探视,第二年秋天再赶回来接受死刑。到了行刑的时间,所暂时释放的死囚仅有1个人没有按时回来。

而经过那个人所在地方官员的调查,这个人是因为回家的时候赶上了暴雨,在淌水过河时被突如其来的山洪淹死了。李世民感叹道:“他们真是我善良的好子民啊!”当即下令,将所有死囚都无罪释放。而因身亡没能按时回来的那个人,李世民按“因公牺牲”抚恤了他的家人,并派使臣前往悼念。

这样通情达理、魅力无穷的君主与这个人人向往的时代,我们再上哪里去寻找呢?这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李世民将百姓视为国家的根本,并认识到自己要率先垂范。他把“民本”思想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使其穿于治国的整个过程。只有处理好和老百姓的关系,天下才能达到长治久安。这么一个伟大的时代不是李世民一个人所能能造就的。他还需要一大批能臣干吏为其效命。那么,唐政府的重要官员主要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就必须谈到一项非常了不起的制度——科举制。

科举制开创于隋朝。但隋朝过于短暂,所以真正将其发扬光大是唐朝。在科举制实行以前,魏晋南北朝主要用的是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由大、小“中正官”选拔举荐人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制度已经腐朽透顶,选拔官员的大权被一些上层“世家大族”所把持。使得社会和国家政治生活失去活力,社会不公正现象加剧。

李世民取得最高权力后,为了吸引和选拔人才、提高家管理效率,更为了牢牢攥紧权力的魔杖。决定全面实施科举制度,选拔优秀才管理国家。唐朝的科举制度分为制举和常举(也称“贡举”)两种。

制举由皇帝亲自主持,是临时性的考试,主要招考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完全视需要而定,其科目有五、六十种之多,如考查贤良正直、直言善谏、博学鸿词、军事谋略等,百姓和官员都可以参加。但是,制举不经常举行。所录取的人非常少,在科举中的地位不重要。所以,我们重点要说的、也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科举其实是指“常举”。

常举由中央组织部(吏部)主持,李隆基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后改为教育部(礼部)主持。主要有秀才、明经(考查对经典的记忆和一些时政)、进士(考查儒家经典和5道时政问题)、明法(考查大唐的各种法律条例)、明书(考查《说文解字》《字林》等文字学知识)、明算

(考查《九章算数》《周髀算经》等书的数学知识)、道举(考查老子、庄子等人的道家学说)、童子(10岁以下能精通儒家经典的儿童可以参加。能背诵10卷的可以获官职)等八科,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对于儒家经典的记忆和理解,也看考生对于时事是否关注。录取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