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把四十七章【天可汗】(3/5)

率约为十分之一二,相对比较容易。

而进士科则考查的比较全面。除了考儒家经典和时事政治,主要考查的是诗赋。唐朝进士科的录取率非常低。约为1-2%。所以,当时人说:“30岁中明经已经算是年龄比较大了,而50岁中进士还算是比较年轻的。”

考中进士是非常难的事情,但是一旦考上,就会前程远大、升迁较快,比较容易飞黄腾达,唐朝中后期的宰相一多半为进士出身。

进士科是当时读书人做官的首选途径和“正途”,在科举考试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唐朝科举中榜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要想正式步入仕途,还要经过吏部主持的选拔,称“释褐试”。

再通过面试和政令问答等环节来进行考核,通过考核的才授予官职。唐末五代的学者王定保在其笔记小说《唐摭(zhi)言》中记载道:“高官厚禄的人即使位极人臣,但只要不是进士出身,终究是个遗憾啊。”

到了宋以后,科举的其他科目基本只剩下一个空空的名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惟一的科目。看着读书人排着长队鱼贯而入参加科举考试,李世民心里很踏实。

一个考试制度把你一生都给栓得死死的,再也不会胡思乱想、瞎折腾了,这下天下不就太平了嘛?于是,李世民不无得意地说:“天下英雄都进了我的口袋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

其一,唐朝前期,受重农抑商传统制约的商人及其子弟无权参加科举考试。唐中期以后,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这些人才逐渐被允许参加科举做官。

其二,总体看来,唐朝前期通过一技之长和显赫家世做官的占大多数。真正通过科举入仕的在官员总数中占得比重很有限。

几十年后,从唐中宗李显神龙年间开始(705-707年)。为了勉励及第进士,皇帝会在长安东南角的曲江池赐宴庆贺。

新科进士中榜后(考试及第)。大家在这里乘兴作乐,享受着春日暖阳,更享受着人生的辉煌时刻。大家把杯子放到盘上,再把盘放到流动的水上,盘随水转、轻漂漫泛,转到谁跟前,谁就执杯畅饮。

这一盛事被称作“曲江流饮”,后来成为著名的“长安八景”之一。然后,进士们会齐集大慈恩寺大雁塔下题名(中了武举的在小雁塔)把自己的名字和心情。郑重地题写在寺院墙壁上,这一文化活动被称为“雁塔题名”。

100多年后,27岁的白居易了一举中第,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一时传为佳话。在17位同科进士(同年)中自己最年轻,那是何等的荣耀啊!但是在苦苦等待了8年后,他才得到了实际职务的任命——周至县公安局局长(县尉)。

而孟郊在46岁时(797年)终于考中。想到自己寒酸的生活即将结束兴奋不已,当即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登科后》。相信能代表相当一部分成功的读书人的心境: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曲江流饮”和“雁塔题名”是唐朝读书人最梦寐以求的人生快事。他们将为此付出艰辛的努力,或许要耗尽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即便到了900多年后的明朝,嘉靖十九年(1540年)陕西乡试(明清时期的省级科举考试。每3年举行一次,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范进中举》即是如此)题名碑文就有:“名题雁塔天地间,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虽说比起唐朝的进士已经低了两级,但是大家还是要把名字留在那面著名的墙上,风光风光、显摆显摆。那也是相当地自豪啊!

中国的科举制始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废除于清朝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