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天可汗】(2/6)
均田制下的土地,一般都不能任意买卖。但是。贵族和官僚的“永业田”是私产,可以自由买卖。普通老百姓无力丧葬的、因为犯罪而被流放的和合法迁徙的人。才可以出卖土地。“口分田”则不允许买卖,除非你要搬家到地广人稀的地方。
其六,唐朝以前给耕牛也要授田,一头牛要给分60亩地。牛是财富的象征,更是生产力的标志,那就是古代的拖拉机。唐朝把这项给取消了,反映了唐朝人地关系比较紧张,已经没有那么多空闲的土地再分配给牛们了。
与均田制配套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凡是接受政府均田的人家,都要缴纳一定的赋税并服徭役。每个成年男子每年要向国家:按土地多少缴田租,粟(谷子)2石(an,合240斤),称作“租”;按户数缴户税,绢2丈(约合6.7米)、绵2两或布2.5丈(约合8.3米)、麻3斤,称作“调”。为什么中国人对“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等津津乐道?除了天伦之乐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分家就可以只向国家缴一份户税!长期以来中国的赋税制度,侧重于地租、人头税和户税等。而户税是按户征收的,同样是10口人,要是一大家子,就只用交一份户税。而要是分为三四户,就要交三四份户税!所以,从减少开支的角度看,一大家子过日子会节省一些。分家既不划算也很为难,要搬家就更难了。实际上这样,统治者加强对人民控制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也是中国式农民的智慧和生存之道啊!此外,还要去服徭役20天,如果不愿意去可以给政府交6丈(合20米)绢或7.5丈(合25米)的布来代替服役,称为“庸”。这实际上是一种代替徭役的“代役税”。如果丁户愿意在20天徭役外,再多服役15天。政府就免去他的“调”。要是愿意再接着干30天那么“租”和“调”就都免了。也就是说,一家的成年男子要是愿意一年中给政府服65天徭役。那么他们家一年就什么都不用给政府交了!地可以白种一年了!一年中可以有整整300天,在自己家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或是种地,或是干dian别的事情了。这在中国古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美妙生活呀!尤其要是和暴虐的秦朝、隋朝比起来,人们简直幸福的要死。即就是单单可以拿绢或者布来代替徭役的政策,已经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了。因为,农时最重要、劳动力更重要,农民要是交了这种代役税就可以专心专一地在地里干活了。这样一来,农业的土地和时间都有了保障。李世民真乃是孟子的好学生啊。
总体看来这项制度的实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有着十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在最初实行的几十年里。均田制是一项神奇的制度,它的实施缓解了土地兼并的形势。保障贵族官僚地主利益,但限制他们占田过多。在授田时先给穷人再给富人,还限制百姓出卖自己分得的土地,以期农民也能拥有一定数量的生活保障。它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使农民摆脱豪强大族的控制成为国家编户齐民。政府控制的自耕小农阶层的人数大大增多,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加强了政府对人民的控制。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缓和农民的反抗,使劳动力与土地结合。减少了田产纠纷,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最终,巩固了李世民以及整个唐朝前期的统治。
但是,这项制度也有一些无法弥补的缺陷:
其一。政府手中要有相当数量的土地才能实施均田制。而用来授田的土地只能是无主土地和荒地,数量有限。在相对和平时期。缺乏无主土地,所以均田农户实际授田则很少。
其二。均田令规定的受田数量,指的是应受田,也就是按政策、在理论上受田的最高限额。但是,随着社会的稳定,人口不断增加,再加上“永业田”又不退还给政府,迟早会有无田可授的一天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