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八章【一代女皇】(3/4)

,走投无路才投降的”上奏,杀阿史那伏念、温傅等五十四人于都市,令裴行俭感伤不已:“但恐杀降之后,无复来者。”裴行俭因此称疾不出。

这种妒能害功的行为,也曾引起朝中其他一些大臣的不满。尽管如此,与他对大唐皇室的忠诚和为朝廷所做出的贡献相比较,仍不失为过,不会引起他更多的内疚。同时,裴炎多年从政,自然明白宫廷法则,更知道为官当政的风险。

如此等等,在他刚拘捕入狱,左右之人劝他对使者些卑谦的话以保全自己时,他留下坦然的一句话,那就是“宰相下狱,哪里有再保全的道理!”最终没有屈节。这或许使武后乃至天下在他死后能够看重他的人格。

李敬业以“匡复唐室”的旗号起兵造反,也彰显出武后以太后之身临朝称制的尴尬。对已经掌握或操纵皇权的她来,自然不甘于屈居于皇太后之位,在她心目中,大唐江山的继承非己莫属。因此,在扫除朝廷内外障碍和壁垒的有利条件下,武后加快了称帝的各项准备。

她几经淘汰,提拔了裴居道、韦思谦、苏良嗣、魏玄同等几位声誉俱佳政绩卓著的大臣为宰相,又重用黑齿常之、李多祚、权献成等名将,稳定了朝政;抽调精通法律的专门人才整理修改自唐初几十年来实行的律令,编成了《垂拱式》二十卷、《垂拱留司格》六卷及《垂拱新格》二卷;撰写《臣轨》成书一部,普赐群臣,以教为臣之道;吸取李敬业叛乱的教训,大力提高御史台的监察权,加大对地方官员的督察,在《垂拱格》中明规定,监察御史、侍御史每年分春秋两次定期出巡全国各地,监视督察各地官吏。武后认为,在经历这场内乱并一路扫清政敌之后。代唐称帝已刻不容缓。

就自己为这个朝代所付出的心血而言,这是应该得到的名分;没有更为稳妥的退路。这也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只有明正言顺地称帝,才能使自己多年所付出的心血不至于付之东流。才能实现自己更为远大的抱负。

改朝称制的进程按照武后设置的步骤正在加快,一切都是乎得心应手。在经历了一场大扫荡大清洗之后,宫廷内外,为武后的智慧而信服者有之,更多的是为武后的强势而畏惧而膜拜。

于是就有上天垂像,就有瑞石出氾,如此等等。武后非常清楚,在一个崇尚力量、崇尚天命的时代,没有比强势作为的手段和君权神受的声誉更为重要。称制路上。她需要天下认可,需要有更多的人与她携手同行。

然而,她可以广开仕途,网络天下人才,却很难解开士子们的儒家情结。就在裴炎、胡元范、刘景先、郭侍举这些昔日的追随者分道扬镳之后,凤阁侍郎刘祎之又一个以维护皇权之名与她分庭抗礼。

作为北门学士之首的刘祎之,是武后多年培养并委以重任的大臣。这个以“推善于君,引过在己”的名士,其才华和人品深得武后信任。早在高宗晚年。协助皇帝处理朝政的武后深感朝廷人才青黄不接,自己在朝廷更是举目无亲、势单力薄。

于是,她沿用先帝李世民开设学馆、延揽四方贤士之法,招纳了一批位卑势微而又才学俱佳的学士。云集在自己的麾下,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北门学士。

北门学士的前身名翰林院,是朝廷集结合练、僧道、卜祝、术艺、书弈等人才的重要场所。亦是名儒、学士以术艺类常居其所(昭馆),他们以各自的职能分门别类。由朝廷供养,直接为朝廷服务。

由于他们常于北门候进止。乾封以后,始号“北门学士”。武后利用这些儒学名士编纂籍,又通过高宗让他们在幕后参预决策时政,以分散宰相权力,并以此培养他们的理政能力。他们当中的佼佼者便是刘祎之。

还在少年时期,刘祎之与孟利贞、高智周、郭正一即以藻知名,被时人号为刘、孟、高、郭,一同在昭馆当值。上元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