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六十一章【一代女皇】(3/5)

轨虽轻言细语,然感恩之情仍溢于言表。刘仁轨年轻时就不畏强势,刚正不阿。

太宗贞观十四年十月,陈仓折冲都尉鲁宁自恃品秩高,豪纵无礼,无人能止。刘仁轨对其好言相劝,令其不可再犯。可鲁宁不但不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刘仁轨遂将其投入狱中。鲁宁在狱中不知悔改,对刘仁轨横加谩骂。

刘仁轨一怒之下将鲁宁乱杖打死。太宗闻知此事,大怒不已,他简直不敢相信,一个八品下县尉,竟敢杀折冲大员?于是将刘仁轨押至长安,当面质问。

面对唐太宗,刘仁轨毫无畏惧,感慨陈词,最后言道:“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唐太宗闻后,知其原委,故转怒为喜。刘仁轨由此受到太宗的器重。

对刘仁轨早年这段世人皆知、扬名天下的往事,虽已被刘仁轨后来的丰功伟绩所轻化,但一想到贞观年间那些往事,武后感慨颇多:“是啊,你我都是贞观年间过来之人,深得太宗先皇厚爱,都应报知遇之恩;

先皇破门阀之见,用庶人之才,实乃明智之举;先皇的治武功无与伦比!”武后盛赞先帝太宗,进而反问,“然我朝元老,唯门阀士族是举,视寒门庶人于不齿,岂不淤腐?”

刘仁轨听出,这后半句分明是对已经过世的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那帮元老重臣发泄不满,看来武后对他们反对她立皇后的过节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忘记。

事实上,自己对武氏立皇后也是由衷的拥护,对豪门贵胄也有一种本能的抵触,看不惯长孙无忌一帮元老专横跋扈、蔑视寒门庶子的言行,不能接受的只是先帝高宗和武后对长孙无忌他们的残酷处置。于是接前不接后回答道:“太宗先皇乃一代明君,得天时、地利、人和;以德治国,创贞观之治。天下信服!”

“你不觉得玄武门之变太残酷么?”武后话锋一转,突然冒出一句的话来。“臣以为。那是不得已而为之。”刘仁轨快速做出回应。

“天下有许多事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啊!”武后要的就是这一话题,紧接着道。“这个世界到底,就是智者的天下,强者的天下,什么兄弟之情,血缘之亲,都是靠不住的!一个怀天下之大志、有旷世之奇才的人,能甘拜下风,俯首称臣么?”

刘仁轨没想到武后会挑起这一沉重的话题,而且咄咄逼人。真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本以为武后召见自己,是为自己前不久上书之事,然而,武后却是有意回避,上书之事只字不提,好像这件事根本没有发生一样,这就使他更为忐忑不安。

就规谏而言,他只是尽一个做大臣的本分,完全是出于善意而别无它图;真心实意为武后担忧。不愿再看到宫廷毫无休止的杀戮。有一点他听得非常清楚,武后是在为自己的为政之道张目。

于是,刘仁轨依然规劝道:“天下非强者智者莫属,我大唐能有今日概莫如此。然世事诡谲,常理难违啊?”武后听出这话外之音,知道刘仁轨的谏言。是担心自己一些作为不利于朝廷,会给朝廷造成更大的祸乱。也给自己带来不测。

老人的良苦用心足以使武后为之感动。武后在太宗身边服侍十几年,亲眼看到太宗从谏如流的大度胸怀。深知广开言路对于治国安邦之重要。刘仁轨得太宗重用,

也得益于他敢于直言进谏。还在刘仁轨任栎阳县丞期间,太宗欲往同州狩猎。正值秋收时节,百姓忙于麦收。皇帝狩猎,势必兴师动众,耽搁农户收割,

造成人为的损失。刘仁轨从体贴百姓出发,上书进言,据理规劝皇帝推迟行事。向皇帝直言进谏,在当时也是太宗所倡导,其所形成的风气,无论是对当世还是对后世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以至于把敢于进谏,

敢于对皇帝实话真话作为为臣做官的一项道德标准,作为衡量一个大臣对君主是否坦荡忠诚的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