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五百七十三章 万事不留人(2/5)

全长二百零八里,被人称作万城大堤。

因此,工部想要修建长江大桥,地方百姓想要“水利灌既,河防疏泛”,两方一拍即合就开始动工。

如此一来,仅仅三年时间,长江流域兴修的诸如陂池、塘堰、圩田和垸田的农田水利工程和人工河道等大型水利工程多达三千余处,动工两千七百余万人。

各处河道、堤坝、陂池、塘堰、圩田的作用就是为了减少长江迅流。

不过,仅仅做到这样,那还不足以修建长江大桥,因为上述的这些事情,隋唐以后的许多封建王朝都能做到。

之所以没有王朝修建长江大桥,原因在于建桥技术不行。

古代的拱桥技术很厉害,但那只能应付河不宽、不深的河流,而南京的水深即便在明代也能达到四丈。

因此即便大明通过上流来控制迅流量,并且加上大旱这种天助手段让南京水深下降到了三丈四五尺的程度,但如果建桥技术上不去,长江大桥还是没办法建成。

不过建桥的问题对于朱由检来说并不困难,毕竟他前世去扶贫,而他扶贫的地方就是西部。

西部山多也险,因此建桥修路是当时背景下很正常的工程。

村庄附近修路搭桥的时候,他特意舔着脸皮去找过镇上和县里,为的就是拿几个名额,让村里的贫困户去打点编外的散工。

修桥的一些会议和资料他也看过,无非就是两种,分别是简支梁桥和悬臂梁桥。

悬臂梁桥,简单来说就是在河两岸,河中分别建起桥墩,然后从桥墩上向两边对称建筑混凝土,最后合拢。

第二种则是简支梁施工,这种办法就是在在预制场做好一片片混凝土做成的梁,然后直接用吊车,或者架桥机放上去。

古代可以用木材代替梁,但是在江河中间没法立起用于支撑梁的柱子。

这两种办法在施工过程中都需要用到吊塔,也必须要用到混凝土,因此曾经的大明不可能做到。

不过,那也只是曾经,而现实是眼下的大明有蒸汽机,也有混凝土。

只是以拖拉机的马力,根本没有办法吊起重达近百吨的预制梁。

只要人活着,办法就会有,而朱由检想出的办法很原始,也很粗暴。

把预制梁放在船只的甲板上制造,然后用船只把预制梁运到长江中央,这个时候使用吨位更大的船只在旁边,为预制梁拴上铁链。

随后凿沉原本运送预制梁的船只,等船只倾斜后,由于铁索在预制梁的一头,预制梁就会一头先栽入水中。

由于预制梁是“回”型的空心梁,并且这种梁拥有“凹槽”可以和第二段梁契合,因此落入江底只需要打上铁栓暂时固定,然后就能像搭积木一样的一层层垒砌起来。

只要回型柱垒砌起来,冒出江面,那就可以用蒸汽机抽水,然后往下继续挖掘,打地基。

不过,由于迅流量太大,很有可能会有回型柱被冲垮的时候。

因此长江得不断扩宽,来降低水位和迅流量,为此摧毁了不少良田。

幸亏天启十五年江西、南直隶、浙江等省份遭遇大旱,许多河流断流,长江水位下降至三丈。

尽管水位只不过降低了一丈,但工程顺利进行,所有桥墩向下挖掘两丈,然后开始搭建钢筋,浇灌混凝土。

凸出水面的部分,只需要用木板合住紧密,然后浇灌就足够。

这样,应天长江大桥总长三里半,其中主桥长两里半,共八联二十四孔,每孔计算跨度为三十丈,两岸引桥长一里,左右各二十孔,每孔跨度为五丈。

大桥共两层,其中下层铁路桥宽五丈,上层公路桥宽六丈。

整个工程从天启十一年二月筹划,天启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