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五百七十三章 万事不留人(3/5)

三年动工,天启十六年十月完工,历时两千三百六十四天。

总之,在张延登口中,那许许多多听上去都觉得困难的操作,最终还是被完成了。

对于大桥的完成,朱由检并不觉得奇怪,毕竟历史上的晚清就有实力修建长江大桥,只不过舍不得银子罢了。

到了民国,四处战乱,修建长江大桥就更成为了虚妄。

但即便经过了近四十年的战乱,后来国家整合统一,还是在立国几年后修建了长江大桥。

大明的工业底子和基础技术确实还不达不到晚清的时候,但在肯砸钱的情况下,长江大桥还是如约完工。

只是这代价……

“修建这桥,花费了多少银子,死伤了多少人?”

听完了张延登对于长江大桥修建艰苦的讲述,朱由校眺望着远处的长江大桥,背对着询问起了张延登。

面对他的询问,张延登也有些踌躇,沉吟许久后他才开口道:

“整个京杭铁路花费二千三百余万两白银,仅应天的长江大桥就花费七百余万两,期间用工二十七万六千四百余人,凿沉船只一千四百三十二艘,牺牲一千二百七十二人。”

一串串冰冷的数字,代表的是朝廷的真金白银,桥梁工人的身家性命。

“所有的长江、黄河、淮河大桥呢……”朱由校再度背对询问,张延登也羞愧低下了头:

“三座长江大桥,三座黄河大桥,两座淮河大桥,合计八座桥梁,目前一共花费三千二百四十七万余两,凿沉船只四千六百余艘,牺牲……四千五百三十七人。”

“即便耗费这么多人力物力和百姓性命,但如果不是大旱带来的水位降低,或许朝廷只能继续耗费人力物力,甚至最后只能想办法让各条河流暂时改道才能修通。”

张延登这话让朱由校久久不能平静,或许是随着年纪增长,加上自己父亲也是早早驾崩,自己弟弟也要在日后离开自己。

总之,朱由校对于人命却不像当年一样那么看得开了。

三千多万两,四千多条性命,就为了修八座桥,这很难说值不值。

最少在朱由检看来,这是不值的……

“叙州宜宾的长江大桥也修通了,只可惜牺牲了六百多人……”

在朱由校了解长江大桥那血淋淋的死亡人数时,远在北京城的朱由检也拿着最后一座长江大桥完工的奏疏在感叹。

此刻的他坐在承运殿里,享受着暖气,但心里却冰凉凉的。

四百余万两,六百七十二条人命,最后总算换来了长江中上游的南北贯通。

在朱由检看来,这是不值的。

之所以他觉得不值,是因为他知道大明所修长江大桥的规模远不如后世,并且所用钱粮也远远高于后世。

晚清张之洞想要修武汉长江大桥时,上报的花费进需要一百七十万两,而大明的一两白银,购买力等于晚清的五六两。

也就是说,晚清用一百七十万两能干好的事情,大明花了最少九百万两,人力物力都是五倍以上。

从时代来看,这是不值的,因为朱由检可以选择更便宜的办法,比如在蒸汽轮船上铺设铁轨,一节节的把火车运到江对岸。

只是,他一想到晚清的长江大桥拖了半个多世纪才修建起来,他就担心如果自己不修,大明的后世君王便会因为各种事情耽搁下来,最后导致南北迟迟无法贯通。

他清楚自己只是一代人,但自己却想做两代、三代、乃至四代、五代人才能完成的事情。

有的时候他也告诉自己,要相信后人的眼光和智慧。

但每当他要做决定的时候,他还是决定在自己能做主的时候,把事情给办完,不给后人留下问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