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极限挑战(3/4)
感受到不安、焦虑,同时特别希望想知道真相。再往下看,音乐起来了!就有机会再看到整体的环境空间,再次感受到了影片的主基调色—绿色。同时有非常抢眼的—红色。>
随着摄影机的移动,可以慢慢看到一个俯拍镜头。在摄影机调整为俯拍镜头的过程中,观众看到很多人打着伞从眼前经过。同时,在接下来的这段里,字幕会以紫色、红色两个色彩不断切换。为什么在这段中,老朴突然安排这么多的群演打着伞过去?明明刚在大秀和朋友打电话的时候,观众也没有听到外边有那么嘈杂。>
其实这是刚才老朴给观众构置的一个悬念:吴大秀去哪儿了?>
所以当观众想要找到男人在哪儿的时候,导演就偏偏不会让观众看到。观众能看到的只有更多的雨伞。只有这样,观众才会更加的焦急。如果现在只有一两把伞从画面的前面经过的话,可能观众的焦虑感和紧张感就不会那么多。伞越多,观众的焦虑感才会更加的密集。>
这一段陈论今天拍摄的时候,还算比较简单,租借来的洒水车完全搞定了下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陈论在水里面加了墨汁,这样雨水才不会反射原本的光,更加的黑暗和稠密,这是在黑泽明导演的自传《蛤蟆的油》里面,黑泽明导演说的,他在拍摄《罗生门》的时候,为了让雨水更加的复合他的要求,他在里面加了墨汁。陈论这就是有样学样,向黑泽明学习,可不丢人。准确的来说,有这样的一位先驱可以让后世的电影人们学习,是我们的荣幸。>
接下来拍摄的,就是当所有的人物拿着伞从画面左边出画之后,老朴在这一刻没有安排更多的人物进来。因为他需要让我们的焦点关注到此时此刻画面的中央!>
这就是陈论常说的:在电影中,你看到的,都是导演让你看的。他想让你看什么,你看到的就是什么。>
这个还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负责人的好导演。在一部优秀的电影中,我们在画面中看到的一切,都是导演在引导我们。>
比如说这个场景里面,老朴想让我们看到的是什么,首先,这条马路是绿色。在这条绿色的马路上,有一个红色的箭头。最显眼的就是,箭头中间的 “ “是红色。在““旁边,我们看到的是这把紫色的伞。一眼看上去,这把伞就好像是导演给的暗示: !这个伞不应该在这个地方,不应该从这里经过。(这里的紫色,也对应了在开场字幕中我们常看到的紫色)到这里的时候,也许观众还没有找到这些线索。但看完整个电影,再回来看的时候,你会发现,就在这一刻(电影开场5分钟的时候),老朴已经把影片的情节给我们大致做了暗示。我们在接着往下看的过程中会发现,在这个电影的主要叙事元素中,朴赞郁导演放了很大的权重在色彩的配置上。>
色彩也一直都是老朴电影里面的绝活!>
摄影机镜头前的拍摄场地,马路上。>
第一个场景基本上已经拍摄完成,陈论要助理直接抱着胶片盒就往冲洗的暗房去,过几天陈论就会去看样子。这一次非常紧迫,必须要所有人的动力全部拉满。>
随后,陈论将军哥叫了过来。>
“军哥,吴大秀这个人物,开始这个角色是一个地痞流氓型的,后期才是沉默寡言,等会下一场你尽情的表演,任意的燥起来!”>
下一场,要拍摄的就是吴大秀在警局里面撒泼,这一场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摄影机运动,纯纯靠演员发挥的。>
虎军想了一下,看着陈论说道,“能给我去小黑屋待一会吗?”>
“可以。”>
陈论点了点头,反正这会转场过去还要一段时间,给军哥进入角色挺好的,自己也正好还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