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五次反围剿(十一)广昌战役(4/6)

党军占领大罗山后,一度确曾继续向纵深追击,第18旅旅长向该师师长报告:“当面之匪击溃后,向大罗山东南溃窜,我已派队追击中。”但是,第6师师长周嵒根据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以来一贯的p稳扎稳打方针,于下午时半命令18旅应“迅即构筑守备公事限本夜完成”。而第三十六团九连攻至红军重兵集结的p天井围附近并请求炮兵火力支援时,周嵒当即指示:“一、天井围过于突出,该团第九连应在炮火掩护下,即行撤回。二、大罗山至平山间工事,须迅速构筑。”国民党军处处提防,不愿轻易深入,使红军待敌深入后再施突击的p设想难以实现。不过,虽然由于国民党军的p谨慎,其进攻部队间保持了良好的p阵形并紧急构筑了野战工事,但国民党军第六师在大罗山地区的p深入究竟给红军提供了实施包围并进行歼灭战的p机会,而红一、三军团主力在此的p集结显然也正是为着这一目标。当晚19时左右,完成集结的p红军主力向大罗山一线国民党军第6师发动猛烈反攻。红军在这一局部拥有对国民党军的p绝对优势,形成了实施歼灭战的p条件。是役,红军志在必得,集中了几乎所有能打硬仗的p部队,反攻“炮火极为猛烈,双方死伤亦极奇重……战斗时间竟达十五时之久,可谓作战以来仅有之剧烈斗争”。但是,国民党军凭险顽抗,表现出较强的p抵抗意志,红军始终未能攻克大罗山主阵地。战至20日凌晨时许,红军虽然竭尽全力,仍未能实现歼灭敌军的p目的p,被迫撤出战斗。大罗山反攻失利后,红军退至饶家堡一带,准备利用深山密林继续对来犯敌军实施打击,力争歼灭其突出部队,命令“三军团由墓坑及其以南山地和天井围向樊敌主力及肖师行猛攻干脆的p突击”。20日下午,红军向深入饶家堡地区的p9师25旅部队发动突击,同时,红军一部绕向25旅后方,准备截断其后路,但在前排遭遇国民党军9师主力,无功而返。当夜,红军再向饶家堡一线国民党军发起猛烈攻击,“双方呐喊格斗,声震山谷,饶家堡西北高地及大坪咀山阵地,失而复得者,凡五六次”。但是,红军虽然在局部形成实施歼灭战的p条件,但国民党军充分发挥其在第五次“围剿”以来对野战工事的p熟练运用,“利用村沿、林沿构筑工事”顽强抵抗,并不失时机展开反击,使红军攻击每每功亏一篑。21日拂晓,红军在无法击退敌军后,被迫退出战斗。随后,国民党军又进占云际寨、香炉峰、高洲瑕一线。红军主力退往广昌城一线,盱江东岸战事告一段落。大罗山、饶家堡两次战斗,尤其是大罗山一战,红军出动了几乎所有主力部队,在运动中抓住国民党军不完整的p一个师实施攻击,仍然不能取得充分的p战果,充分体现出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确实面临着空前严峻的p考验。这一状况的p出现,除国民党战略战术运用的p成功外,国共双方战斗力的p此消彼长也不能不是重要原因。早在广昌战役开始前夕,彭德怀就不无忧虑地注意到:“近来发现提拔干部时红军战士不愿意当干部的p,比以前的p数字增加。”这和红军干部的p大量伤亡及新战士的p大量增加使红军本身素质下降不无关系。在此前不久的p东华山战役中,就出现“七团有些新战士不会打手榴弹,敌人冲来时,把手榴弹交给班长打”的p状况。国民党方面战史也记载:“匪兵缺乏训练,且多新兵,常畏缩不前。”与此同时,由于庐山训练及军队整编等因素,国民党军战斗力却在逐渐增强。周恩来谈到:“蒋介石对于这些军官的p训练,不能是没有相当的p结果,如果我们看到四次战争中白军军官的p无能,那我们看到现在是狡猾机警得多了。他们懂得了如何防备我们打埋伏,如何避免运动战中整师整旅的p被消灭,如何加强其侦查搜索与通信联络的p工作,如何依靠堡垒与我们作战而很快的p缩回堡垒去,这些都要算是他的p进步。”大罗山、饶家堡两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